上海农业扶贫开发受到全国表彰
产生日期:2011-12-05 08:43 来源: 上海市农委办公室
上海市农委经济商务处被评为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
11月29日至30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作为上海市农委承担农业国内合作与对口支援工作的职能处室,上海市农委经济商务处获得“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荣誉。
上海农业扶贫开发与对口支援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规划为先导、以项目为载体,坚持实事求是与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与双赢发展、以点带面与整体推进、输血功能与造血能力相结合的援建思路,有效促进了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救灾:第一时间 全力以赴
2008年“5·12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不久,市农委连续三次组织急需食品和农委系统捐款空运至灾区。据了解,上海市农委是全国农口系统第一家空运食品和捐款到灾区的单位。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和市委、市政府领导指示精神,市农委负责同志不顾强烈余震,先后16次到灾区了解灾情,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及上海援建指挥部的领导反复协商,及时制订了都江堰市农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圆满完成了21个援建农业项目群,涉农援建资金7.7亿元。据四川省委农办反馈,全国对口援建灾区的省市中,上海农业援建资金与项目是最多的省市之一。
都江堰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成,引领了都江堰市现代农业发展、带动了当地10万亩农业集聚区拓展,已成为西南地区农业现代化示范窗口。
2009年5月12日震灾一周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了都江堰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详细了解了园区玻璃温室功能、工厂育苗、温室建设进展、园区农民等有关情况后高度评价,上海援建都江堰工程体现了“上海速度、上海水平”。
2010年,圆满完成两年援建任务。上海援建的项目形成了从一产到二产、三产,从生产到流通,从市场到技术的经济合作格局,为都江堰市农业转变发展注入活力、动力,提升了都江堰市农业“造血”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川省领导对上海农业援助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作出重要批示,并在四川省各类会议上多次举例表扬上海援建硬件与软件并举、帮助开拓农产品市场等做法。
思路:民生为本 规划为先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和对口援建工作。对口援建西藏日喀则,市委、市政府作了“面向基层,面向农牧民”的重要指示;对口援建新疆喀什,市委、市政府提出“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的总体思路和“三个坚持”的工作要求。
2010年8月6日,市农委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农牧局签署了农业援藏项目协议书,明确上海市农委在“十二五”期间援助日喀则地区建立农科所科技服务平台,投入援助资金500万元。
2010年,根据中央援建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确定了喀什当地急需、条件具备、示范明显的4个农业试点项目,目前均已完成,并陆续投入使用。
莎车县智能温室项目,一期投资1500万元,面积10000㎡,2011年7月已全面完工,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智能温室首批培育的136万株蔬菜苗已提供给当地农民,移栽成活率达到100%。
巴楚县智能滴灌项目,2011年5月20日已完工并交付使用,每年节水量达44.29万立方米。
叶城县阳光温室项目,2010年11月份就已完成,共建成大棚20余个,已有约200万株苗育成,并提供给当地农民。
泽普县集中养殖项目,上海援疆指挥部对农民养殖采取棚圈补贴政策。对养殖小区中建设的每间养殖房补贴200-300元,引导当地农民集中养殖牲畜。
在试点项目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目前正在有序有效推进以下项目:建设莎车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在巴楚、莎车、叶城推广智能滴灌项目;建设巴楚县农业园区;通过采取补贴政策,促进巴楚羊这一国家保护品种养殖等。
产业:优化结构 农民致富
自1997年起,上海市农委累计投入1300多万元在红河州建设沪滇农业合作示范基地,为当地提供良种、良畜和良苗,经济商务处承担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目前上海产的梅山猪(国家级优良品种)已在云南12个地州全面推广;上海的反季节蔬菜──冬甜椒在云南种植总面积达10多万亩,亩均增加收入4000多元;上海推广的酿酒用葡萄品种,其种植面积超万亩,使云南成为全国主要红酒产业基地之一。
具有国际优良肉牛品种的(澳大利亚)上海南德温种牛,通过市农委的全力协调,在思茅地区予以推广,目前当地肉牛、奶牛已基本实现品种改良。这既有利于上海种源农业的发展和辐射,更有利于当地扩大肉牛养殖和出口规模。
自2005年起,上海光明乳业把最好的肉牛冻精赠送给当地农民饲养的奶牛配种,通过配套的技术指导,提高当地奶牛的奶产量,使肉牛体重比当地品种增长30%,为当地农民开启了一条“脱贫”道、一扇“致富”门。
市场:互惠互利 开放共赢
上海农业部门一以贯之协助对口扶贫和援建地区的农副产品开拓本地乃至全国市场。多次组织邀请上海各大超市、外国驻沪贸易代表以及各大高校、企业集团、宾馆、酒家等采购商,洽谈采购对口支援地区的名特优农产品,既丰富了上海市民的日常餐桌,又促进了当地农民的持续增收。
据云南农业部门统计,在上海举办的农产品展销会,平均每场展销会现场销售额超过6000万元,签约额超过10亿元。
2010年9月3至5日,第三届四川省优质特色农产品上海展示展销会成功举行。现场销售额达1981万元,同比增长31%;签约93.4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上海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的农副产品,现场销售额达100多万元,签约订单达1.5亿元。
2010年9月,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公司喀什馆开馆,当年销售额超过1300万元,盈利超过100万元,当地干部认为这是喀什农业“走出去”的最好项目。
目前,在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全部建立了上海对口支援地区(云南、新疆阿克苏、新疆喀什、西藏、重庆万州、湖北宜陵等)的农副产品展示、批发、交易、销售窗口,这为对口支援地区农副产品进入上海市场提供了迅捷的渠道和稳定的平台。
同时,本市农业等政府部门主办的农副产品展销会,长期为对口支援地区免费提供展位。例如,在市农委、市商务委、市合作交流办每年共同主办的“新春农副产品大联展”上,长期为云南等对口支援地区免费提供展位和特殊装饰,大力推销对口支援地区的名特优农副产品。
创新:因地制宜 远程教育
云南地域辽阔,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市农委因地制宜,创新援建模式,在云南对口援建地区积极推动建设白玉兰远程教育网。2007-2011年,在市合作交流办、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委办局的大力支持下,共计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
在红河州7个县94个乡镇安装了卫星接收设备,28个行政村及自然村安装了电视机和DVD;在文山州地区建成了州级中心站1个,8个县级分站各1个,109个乡镇级站点各一个,基本做到州、县、乡镇及重点村全覆盖。
该项目的建成为当地开展农村远程培训提供了现代化平台,两地已利用援建的设备,培训当地农民和基层农业科技人员3万多人次。
造血:传授技术 培训人才
2008年,举办了4期对口支援地区相关人员培训班。云南、西藏、三峡库区等530多位基层农业部门负责同志、农业技术人员、农牧民接受了农业实用技术、农产品销售等课程培训。
2009年7月,两批50名来自云南和三峡库区的基层分管农业副局长参加了农业经济管理和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班,安排了上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授课,深受学员欢迎;8月,委托西藏日喀则地区亚东县在当地举办西藏人力资源培训班,60多位农牧民参加了培训。
2010年,开展了五期对口支援地区人力资源和管理人员培训班,在沪三期150位来自西藏、新疆、云南、湖北夷陵和重庆万州的农业基层人员参加培训;在西藏亚东、新疆喀什两地,各举办了一期农林技术推广培训班,当地200多位农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
2011年11月,组织举办对口支援地区推进三农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培训班,来自西藏日喀则、新疆喀什、湖北夷陵及四川等地50人参加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