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金山城镇化率提高8.6个百分点

产生日期:2011-11-25 03:02      来源: 东方城乡报(数字报)

本报讯 进入立冬之后,一股冷空气让金山的气温持续走低,然而金山区加快推进城镇体系建设的脚步似乎没有半点凉意。

在金山新城,“海滨新城”、“A4地块商品房1期”、“合生财富海景公馆”等住宅小区建设热火朝天;在朱泾,不仅城北、城南,大小楼盘的走势一路看涨,来到镇里看地块、选项目的客商也是纷至沓来;在枫泾,随着“中冶枫郡”等一批新建居住项目纷纷上马,国际教育园区规划建设也顺利推进;就连金山人眼里一向被视为“小镇”的张堰,前不久也创下了2000平方米土地以1290万元价格拍出的纪录……

近五年来,金山区委始终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加快金山经济发展的引擎驱动。在“十一五”期间,该区共实施包括道路交通、绿化、水利、环境治理、社会事业、电力能源等在内的重大项目107个,而在今年,包括在建和即将完成重大项目和实事项目就达到78个。

金山区发改委提供的有关数据表明,该区今年的城镇化率将有望达到66%,比2006年提高8.6个百分点。

或许是人们总是对身边具体事物的变化过于关注,而总会忽视促使这些变化与进步的实质动因。

2010年10月,沪杭高铁的建成开通,促进了整个长三角地区“同城效应”的升级。与金山北站相毗邻的朱泾与枫泾,因为被高铁“串连”,而迅速被纳入了长三角居民投资置业的热点区域。但仅仅是交通条件的改善,尚不足以为这两个区域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资金集聚、资源集聚、人才集聚,需要一个更加良好、更具活力的大空间。

2010年12月5日,修编完成的《金山区区域规划纲要》、《金山新城总体规划》和《枫泾特色镇总体规划》在上海市规划土地局的网站上对外公布。这三个规划方案,让金山“1158”城镇体系建设总体目标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根据规划的功能定位显示,金山将充分发挥位于沪杭发展轴和滨江沿海发展轴交汇处的门户优势,把金山建成上海国际大都市现代化的滨海新郊区。未来的“金山新城”、“枫泾特色镇”和“朱泾、亭林、廊下、吕巷、张堰5个新市镇”,已不仅仅单纯的归属在各自的地理区域内。金山新城和枫泾特色镇,将成为拉动金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两个“增长极”,而沿亭卫、亭枫两条发展主轴,将被加快构建“城镇联动、双轴发展、绿心聚核、多点均衡”的空间布局,推进“两翼驱动”,促进产城融合发展。“1个新城、1个特色镇、5个新市镇和80个左右中心村”的建设蓝图,被写入指导金山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

五年间,金山区委在加快制定完善城市建设蓝图方略的同时,始终把关切民生问题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不断推进,“八纵八横”区域干线公路网架及高速公路,使金山区路网布局更趋完善。目前,该区公路总里程已经达到900公里,高速公路98.99公里,构架起金山交通大格局的完善网络。与此同时,金山区委在着力打造“公路村村通”的基础上,又架起“公交村村通”的网络,共开通镇域公交线路28条,总里程281.589公里,共配车120辆,实现“公交村村通”全覆盖,受惠村民超过50万,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群众的日常出行条件。

与此同时,在金山农村所进行的村庄改造也在同时进行。“十一五“期间,该区共改造完成32个行政村中的45个自然村落,涉及农户4719户,总投资约1.3亿元人民币。而今年,该区村庄改造工程既秉承金山江南水乡特色风貌,又结合金山区“1158”城镇体系规划,结合现代农业园区,主要交通走廊沿线、金山滨海渔村民居传统风格等进行认真选址,共涉及9镇1个工业区的22个自然村落、3000户农户,总投资达6600万元,目前正陆续开工。较去年改造14个自然村落和1792家农户,今年的改造面和农户受益数明显增加。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