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鲜菜价格下降6.8% 一棵青菜背后的降价逻辑
产生日期:2011-11-10 02:13 来源: 东方网
在昨天公布的10月经济数据中,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5.5%,创5个月新低。其中格外引人瞩目的,是在仍一片普涨的食品类价格中,鲜菜价格下降了6.8%。
这些数据公布时,记者正与松江区叶榭镇蔬菜种植大户邹龙良坐在他田头的办公室里。邹龙良对什么是CPI“搞不大明白”,但却清清楚楚记得,自家种植蔬菜每一天的田头价格。他翻开一个皱巴巴的本子,以在上海种植和消费量大、价格波动具有杠杆性作用的青菜为例,讲述了其降价的轨迹:10天前,自家所种青菜的田头价还在每千克2元,现在已降到了每千克0.4元到0.6元;鸡毛菜也从每千克3元降到了1.4元到1.6元。来自市蔬菜办的最新数据,说明青菜的价格不止比前段时间下行了,相比去年也低不少:目前市郊青菜的田头交易价在每千克0.6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7.2%;青菜的市场批发价在每千克1.1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6.4%。
一棵青菜背后,有着怎样的价格涨跌逻辑?
菜价下跌有原因
天气好,种植面积扩大,供应量达到近年少见的上市高峰
8日立冬,冷空气终于携风带雨光临上海。之前,虽然已进入11月,上海的最高温度还基本维持在20摄氏度左右,除了偏高的气温,还有时断时续的阴雨。
“今年秋天天气太好了。”邹龙良认为,这是造成青菜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最近一段时间,空气湿度高,温度一直保持在15-25摄氏度,这种温度条件特别适合绿叶菜生长。而往年这时,西北风已经刮过,温度马上就降下来了。”邹龙良说,绿叶菜种植,温度太高、太低都不行,“超过25摄氏度,蔬菜生长放慢;低于15摄氏度,同样长不好;低于5摄氏度,蔬菜就停止生长了。”
对于菜农来说,“靠天吃饭”还是最重要的生存原则。“老天帮忙,蔬菜长得快,产量就高,上市量加大,价格自然就降下来了。”邹龙良保守估计,不止是青菜,这段时间市场上绿叶菜的总供应量增加约50%。
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胡源瑞也告诉记者:“8月份青菜批发价还在每千克4.45元,9月份每千克3.5元,10月份每千克1.4元,目前每千克只有1.1元,一路下跌,主要因为供应量增大。”蔬菜上市量的大增,在市农委的统计数据中得到证实。据统计,近期地产蔬菜日均上市量9800吨左右,其中绿叶菜4650吨左右,均达到了近年少见的上市高峰。
老天帮忙,只是青菜供应量增大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邹龙良不一定知道——上海近年一直在提升蔬菜的种植面积和质量,整个“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投入建设资金30.3亿元,建设设施菜田近21万亩,改善了蔬菜生产条件,同时,市与区县加大对蔬菜特别是绿叶菜生产的扶持力度,改善了蔬菜生产条件,减少了自然灾害对蔬菜生产的影响。尤其是去年,本市首次提出“菜篮子”区县长负责制,并将其纳入市对郊区各区县的考核体系。
市蔬菜办主任陈德明介绍:“当前,市郊蔬菜在田面积54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4.8%,绿叶菜面积24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37.1%,其中青菜和鸡毛菜8.5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39.3%。”
平抑菜价有措施
农超对接、直供社区,减少中间环节,有效降低终端菜价
不可否认的是,寻找更加适合的销售渠道,促进产销对接,减少中间环节,让市民买菜的终端价低一些,也是菜农和政府有关部门努力的方向。
到今年为止,邹龙良当菜农已有16个年头了,除了埋头搞生产,还努力拓宽销售渠道。目前,他已经实现了“农超对接”,将自己种的蔬菜送进了19家联华超市门店,每天供货量可达1500千克,剩余的蔬菜则为多家企业单位进行直供配送。这对青菜价格涨跌有影响吗?“主要是减少了中间环节,成本相对降低。”邹龙良说,“以青菜为例,我们直接进超市,价格每千克1.4元,但是如果菜贩上门收购再转手,同样在超市,卖给老百姓的价格肯定还要高一点。对我们来说,进超市也最省心,不用担心被压价,赚的钱也多,每月卖出十几万元蔬菜,并不是太复杂。”
除“农超对接”外,另一种模式是直供社区。陈德明告诉记者,目前本市在中心城区形成了71个周末蔬菜社区直供点,主要由城市超市、都市菜园、江桥配送、万有全等相对有实力的企业进行了直供尝试,平均菜价都要比市场低了30%左右,让不少社区居民吃到了便宜菜。虽然“周末社区菜场”不太可能全面铺开,但它在平抑菜价方面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
不过,虽然邹龙良也想过尝试直接进社区卖菜,但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因为单个农场或企业进社区的物流、营销等成本太高,而销量却有限,未必划算。
业内人士还指出,目前来看,农民或是合作社要想进超市、卖场,对方的门槛还是较高,农民在经营规模、综合素质等方面也有待进一步提升。一位批发市场专业人士就告诉记者,“因为运输成本等原因,目前大部分蔬菜依然走从菜农——菜贩子——批发市场——超市或菜场的道路。”
种菜还是有赚头
一年产九茬青菜,基本是“三茬亏,三茬平,三茬赚”
老话说“菜贱伤农”,青菜价格跌了,农民还能赚钱吗?陈德明告诉记者,青菜价格的季节性波动,只要在正常范围内,农民一般都能接受。种菜的农民常说,一块田里一年产九茬青菜,基本是“三茬亏,三茬平,三茬赚”,在农民看来,种菜赚不赚,并不能只看一时,而要算“长期账”,旺季贱卖了,但淡季菜价高了,又能赚回来。总体来看能有赚头,那就是好年头。
邹龙良也说:“我种了16年蔬菜,可能某一季、某一茬亏了,放在全年看,还是有钱赚的。这么多年,亏得最厉害的是去年‘夏淡’期间,每亩绿叶菜亏了五六百元,总共也就亏了一万多元。”邹龙良说,最初自家一贫如洗,如今在松江城区、市区都有自己的商品房,“要是不种菜,我不可能有今天的生活”。
种绿叶菜的成本,在不同季节悬殊很大。邹龙良以自己的经验总结:“高温天种绿叶菜,保本价大概在每千克2.4至2.6元,现在这个季节,每千克能卖到0.6元就能保本了。虽然菜价跌幅大,但就近期行情来看,我还是有得赚的,只不过赚得少了一点。”邹龙良估计,随着气温下降,如果出现低温天气之后,青菜生长放缓,产量也将下降,田头交易价格将会有所回升。“一般说,10月底到11月上旬,绿叶菜刚播种下去,按照现在的天气情况,这批绿叶菜会在12月份集中上市,那时的菜价肯定还会便宜。但到了来年的一二月,天冷了,菜少了,菜价又会重新抬头。”
种植青菜或鸡毛菜,因储存期短,风险较高,但在邹龙良看来,种这两样菜也有好处。“青菜、鸡毛菜是速生植物。天气好,鸡毛菜20天就能上市了,青菜也不过50天左右。因此,一年下来,种五茬青菜,一点问题都没有。按照青菜每亩750千克的产量计算,一年亩产量就能达到3750千克左右,只要是正常年景,效益还是很可观的。相比其他蔬菜,它们的种植成本也要少许多。”
邹龙良乐滋滋地“坦白”,自己种青菜效益最好的时候,也曾达到过每茬亩均2000元的“高利润”。
未雨绸缪有必要
补贴种植、风险托底、保障供应,政府不可“缺位”
其实,邹龙良的乐观,还与政府扶持有直接关系。
以绿叶菜为例,他仔细算了笔账:每亩可获250元的市、区两级种植补贴,以及每亩110元的市、区、镇三级财政的农药实物补贴,“我今年种植了30亩绿叶菜,仅这两项,就能获得10800元的补贴。再加上遮阳网、蔬菜专用叶肥、绿叶菜价格保险等,每亩政府‘托底’的钞票就有近500元。”
指着窗外的一排排蔬菜大棚,邹龙良说:“那些大棚是政府花钱建的,每亩成本4万元,我有73亩设施大棚,总价292万元,每年只要向村里每亩缴纳1500多元的租金就可以了。”有了这些大棚,种菜的风险和难度小了许多。
万一青菜出现贱卖,还有保险“最后一道防线”。据介绍,今年本市还在国内率先推出了“冬淡”和“夏淡”蔬菜“成本价格保险”,市、区两级财政给予较高的保费补贴,一旦监控到市场菜价低于成本,农民就可按规定获得赔偿。今年“夏淡”期间,邹龙良的30亩绿叶菜参加了保险,遇到菜价行情不太好,他从农保公司领到了4000元赔偿。
为了尽可能保障农民利益,政府部门已在“未雨绸缪”。据透露,今年“冬淡”期间蔬菜生产成本价格保险初步方案目前已经形成,保险面积由去年的6万亩增加至8万亩,品种由去年的1种增加至2种,保险期较去年延长1个月。在总结去年“冬淡”和今年“夏淡”期间蔬菜生产成本价格保险经验的基础上,本市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今年“冬淡”保险方案,发挥好价格保险作用,为菜农利益提供保障。与此同时,农业部门还组织生产管理和技术部门加强服务,引导菜农科学调整品种结构,合理安排茬口,防止因品种单一而出现品种结构性的“卖菜难”现象,促进市场均衡供应。此外,进一步加大产销对接力度,让农民的卖菜渠道更多,流通环节更少。
不过,陈德明提醒,虽然当前菜价明显下跌,但这只是蔬菜上市旺季必然出现的现象,而且本市有关方面已在想方设法保护农民利益,需要警惕的是,一旦后期出现冰冻天气,蔬菜生长就会出现困难,届时如何保障供应量、防止菜价再次大涨?因此,现在并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动摇“鼓励农民多种菜”的方向,因为“保供应、稳物价”依然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