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就买到平价菜——体验闸北“双休日社区菜场”

产生日期:2011-09-06 02:26      来源: S--上海政务

“青菜每袋500克,3元;鸡毛菜每袋400克,3元;卷心菜每棵500克,1元;大白菜每棵1000克,2元……”昨天早8时刚过,闸北区彭浦新村艺康苑小区里,一幅菜价海报引来不少居民:“便宜交关”,“老格算哦”,“小菜送到门口来卖,便当多了”……

闸北区与江桥市场联手举办的首场“双休日社区菜场”,甫一亮相就受到居民普遍关注。双休日才开的菜场,能不能缓解买菜难、买菜贵?开在社区里的卖菜点,会不会干扰居民生活?记者跟随买菜的居民,一同去体验“双休日社区菜场”的方方面面。

菜价降下来质量有保障

7时30分,家住共康路的张阿姨就等在艺康苑了:“离家最近的小菜场走路要15分钟,来这里不到5分钟,早点来看看,菜不好的话再回去。”抱着同样想法的居民还有不少,七嘴八舌的议论中,社区菜场“一要离家近,二要菜价低,还得质量好”。

8时整,江桥市场开来的“菜篮子工程车”开始卸货,一筐筐蔬菜和价格海报刚从车上搬下来,张阿姨就心定了:菜价比周围菜场便宜30%左右,品种不少,看起来新鲜,还带着“全部合格”的农残检测报告。

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居民们依次购买。张阿姨等了大约10分钟,买了青菜、鸡毛菜、芹菜、番茄、黄瓜和卷心菜,总重量约6千克,一共花了13元钱:“比小菜场的还新鲜,价格又至少便宜了五六块钱。”

社区菜场开张,江桥市场董事长王永芳亲自“押车”,闸北区商务委主任任少南现场“督售”。王永芳说,这些蔬菜全部来自外省市,前天下午一运到江桥就开始检测农残,合格后立刻装箱,冷链保存,直到送达社区开卖。至于价格,“我们免了供应商的进场费,贴了检测费和运输汽油费,销售是公司的志愿者义务劳动,所以菜价能降下来。”任少南则不时询问居民的意见:“今天在彭浦新村、永和小区、大宁社区开了三个点,每个点都准备了10多个品种、1.5吨蔬菜。现在看看老百姓还需要什么,数量够不够,以后好改进。”

秩序和卫生一个也不少

8时30分许,等候买菜的居民已接近200人,长长的队伍却纹丝不乱。组织者用软绳拦出了等候区,来自街道的志愿者穿着统一的橙色马甲,一边维持秩序,一边回答居民们关于蔬菜品种、价格、数量的询问。还有位志愿者用喇叭提醒:“每人限买6个品种,买多了也吃不了。”看到年纪特别大的居民,又有志愿者主动扶一把,并和其他居民打声招呼,为他们开辟“绿色通道”。排队的居民们说:“秩序那么好,只要还有菜,等等也没什么。”

菜怎么卖,与小菜场也不太一样:蔬菜都经过初步整理,剔除严重压损的部分后进行了简单包扎,销售时以“袋”、“棵”为单位,并非传统的称斤论两。居民挑选时,可以选选“这袋”“那袋”,“这棵”“那棵”,就根据价目表付钱。马先生买了一袋土豆、一袋番茄、一棵卷心菜:“土豆大概1250克、番茄650克、卷心菜500克,包装的分量蛮合适的,还干净了很多。”

记者从售菜点走到等候队伍的末尾,来来回回几次,都没看到烂菜皮、杂物。据悉,供货商、街道等方面为社区菜场作了充足准备,还配备了打扫卫生的人员。“但从销售情况看,根本不用特意清扫。”彭浦街道负责人笑着说。

应对菜价波动探索长效机制

“这样的社区菜场再多点就好了!”采访中,不少居民提出自己的期待。对

此,闸北区商务委回应:社区菜场将力争成为该区应对菜价异常波动的“固定节目”,在菜价波动过大时,就会在双休日与居民见面。目前,闸北首批社区菜场已确定8个点,年内还将扩容。

保证供应、稳定菜价的长效机制也在完善之中。闸北区请来蔬菜专业合作社,在区内13家标准化菜市场设立了41个绿叶菜产销直供专柜,并引进110个农民自产自销蔬菜摊位,通过优惠租金等方式鼓励经营者降低售价。同时,全区在标准化菜市场设立了45个“绿叶菜优惠供应专柜”,政府补贴,蔬菜经营户轮流经营,保证专柜菜价比其他摊位同类品种低20%至30%。目前,45个专柜的日供应量已达4500公斤。

记者还从市商务委获悉,在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由农业部门负责组织货源、商业部门负责落实零售点,将在全市推出多种形式的“社会菜场”,包括批发市场直销、蔬菜基地直供、品牌蔬菜企业低价销售等。其中,部分条件成熟的社区菜场将每天定时开放,其余则在双休日开放,帮助居民在家门口买到平价蔬菜。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