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廊下的新农村建设

产生日期:2011-09-06 01:55      来源: :解放日报

天热,蘑菇棚里更是热气逼人。金山区廊下镇南陆村村民姚忠,三周前开始带领工人进棚翻料。需要把去年捆来的水稻秸秆,弄湿放进一层一层的菌床,经过几次翻料,再消毒,过一个月左右就能播种菌丝了。6.2万平方尺(种植蘑菇的面积单位,约合7000平方米)的菇棚,每天得雇十几名工人,一直要忙到12月份才能空闲些。10月底11月稻子收割的时候,姚忠得另外请一批壮劳力,去田里捆脱粒后的新稻草。

这样的种菇专业户,廊下有62户。姚忠家菇棚的面积还不算大,粗算算,今年能净赚30万元。廊下菇农有个绝活,用稻秆做培养料,肥了蘑菇,也避免了秸秆焚烧的污染。

种菇—增收—秸秆化废为宝—环境改善,这是一条循环经济的路径。新农村建设,也是一条环环相扣的系统链条。围绕农民“幸福感”这个核心,廊下创出了一个新模式。

在本报刊登《金山廊下纪事》系列调查报道5年之后,记者再次来到廊下蹲点调查。GDP年均递增19%,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23%,财政收入年均递增20%,农民人均收入年均递增14%以上……数据是枯燥的,采访过程中听到的一句句“开心”,却十分真实。

作为新农村建设试点,廊下的探索模式以“产为基础,居为核心”,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主线,多业并举,让农民能安居乐业。归纳起来三句话:发展为了农民,发展依靠农民,发展成果让农民分享。

拆解第一环:土地流转

发展现代农业,改造居住方式,土地集中都是必需条件。然而,归并土地也是容易引发各种矛盾的“风险环节”。

2002年,廊下镇成立金土地绿色农业有限公司,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下属的土地流转平台。农户将土地流转到平台,再通过招商引资,租给有需求的农业企业。此外,农户还可将土地流转到村集体,再租赁给农业规模经营户或者新办的村级农场,或者由小农直接转包给农业大户。

到2006年,廊下土地规模经营率达80%以上。“现在,镇里共有36018亩土地,由35家农业企业来经营。”金土地董事长蒋连奎告诉我们,目前廊下的土地流转率已达96%。

镇里为农户算了笔账:廊下人均只有1.2亩耕地,自己耕作算上国家补贴,一年纯利仅六七百元。土地流转后,农户不用自己耕作,可从金土地公司拿到500元左右租金,且今后还会增长。农户腾出时间打工、搞经营,再加镇保或农保,增收是确定无疑的。农户看到了实惠,也就心甘情愿把土地流转出来。

金土地公司是非营利性的,从企业或大农户获得的土地租金,全部存放在专门设立的土地流转账户上,农民每年都能按时拿到钱。由于部分企业租金略高,账户上时有盈余。这部分钱除了防备部分企业中途撤出的风险,结余每隔两三年给农户分一次红。上一次分红是2009年,一共分了100多万元。

稳定的收入,让不种地的农民没有了后顾之忧,也使廊下的新农村有了“幸福”的基础。

升级第二环:现代农业

土地流转后,向农业企业和务农能手集中。廊下水清土净的自然条件,也吸引了许多现代农业企业,蔬菜、花卉种苗、果树、水产养殖做得风生水起。其中,种源农业堪称独树一帜——爱索特植物园艺有限公司是亚洲最大的凤梨花种苗企业,向全世界提供60多个品种的优质种苗;申漕特种水产基地的“上海虾苗”成活率高、抗病性强,受到全国养虾户追捧,甚至在廊下安营扎寨排队等购;枫彩农业科技公司研发出几十个红枫品种,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种源农业的平均亩产值超过20万元,远高于传统种植。

生态农业也在廊下找到了沃土。连成一片的万亩粮田全程实现机械化耕作,增产增收的同时,也节水节电。稻田里,从2009年开始试验养鸭,鸭子以虫子和野草为食,粪便成为天然有机肥。绿色生态的“鸭稻米”和“稻田鸭”互生共荣,售价非普通米和鸭可比。

科技助力,更成就了高效农业。上海市场70%的双孢菇来自廊下,镇上62户菇农栽培总面积252万平方尺(20多万平方米),年净收入上10万的大有人在。据姚忠介绍,种菇省地,搭个棚可叠放六七层菌床,一年下一次菌丝,一个月左右就开始不断出产。菌丝有专门的公司供应,政府派出技术员随时提供技术支持。只要勤快点,菇农的收益稳稳当当。

就连普普通通的农产品,也打起了品牌。廊下的鑫博海、亚太等农产品品牌,名气很响,镇里还开发了廊下标识系列,并申请注册为商标,“廊下”这两个字就代表着高品质、纯生态。今年,实名卖西瓜的蔡金龙走红了一把,而光明村的蟠桃专业户顾伯连逢人就发名片:“卖桃子没有名片哪行?我都印了几千张了。”他还把手机号直接印在了果园入口5米高的招牌上。

“举农业旗,走旅游路,唱文化戏,打廊下牌”,廊下镇政府的口号招来了福建人廖长贵。由他担纲上海廊下果蔬园艺有限公司,运作农旅结合模式。廖长贵带记者参观新建的观光长廊,用福建口音普通话把100多个大棚一一数来。长廊既出产特色果蔬,又可做学校科普教育和学农基地,还可发展观光农业,最大日接待量可达1500人次。

复合第三环:乐业安居

中华村的李菊观阿婆说过句名言:“想不到我60岁开始领工资了。”由土地流转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为“离土”农民的职业选择和收入多元化创造了条件。

5年前,锦江国际集团来到中华村,租下19户农家的两层或三层楼房,改造成农家乐宾馆,进行统一管理。李阿婆是第一个签约的,每月能得租金1500元。锦江请她帮厨,又得月工资900元。土地流转费、房租、工资、每月200多元农保,四种收入让李阿婆衣食无忧。同村的陈美华,一边担任锦江的客房服务员,一边带外孙女,收入与之前在服装厂打工天天加班差不多,时间却宽裕多了。

游客们在富阿姨、品鸡馆、小阿叔、落厍屋等农家饭店里,可以尝到喷香的田园盛宴:阿婆红烧肉、廊下土鸡、辣味螺蛳、大行灶菜饭、农家大蛋饺、莲湘糕、眉毛饺、塌饼……饭后再捎带一份农家自种的新鲜果蔬回去。率先开出农家乐的富阿姨告诉我们,她现在一年的收入可以有20万元。

廊下采取“村委引导支持、旅游公司管理扶持、农户自负盈亏”的模式,倾力打造农业旅游项目。中华村疏浚了河道,改建了旧桥,在河边建起了观景长廊,方便游客喝茶、看戏。镇属旅游公司则为这些农户做整体形象定位与营销,竖起标志牌、游览图,还定期对农家饭店开展卫生检查,组织开展厨艺评比、培训。

更多的农民在现代农业园找到了工作。金土地公司向企业和大农户出租土地时有约在先,优先雇用本地劳动力。五六十岁的,在农业基地做做熟悉的农活;四五十岁的,在现代化的农企上班。乡村巨变,吸引了年轻人开始回归。山塘村的朱亚芳在爱索特的无菌组培室上班,身上不沾一点泥尘,一周5天工作制,俨然“新型农业工人”。

“廊下人,很富的不多,很穷的也不多,大家共同富裕。”蒋连奎说。只要“做得动”,几乎人人能就业,土地流转后实现增收,土地归并自然不再是矛盾丛生之源。万春村是第一个通过宅基地置换实现农民集中居住的村子,如今的农民家园万春苑,一看就像个城市住宅小区,干净整洁。曾任村支书的王建国介绍,居住在这里的700多户农民,200多户买了私家车。

重组第四环:城乡平衡

新农村建设,并不是要将农村彻底“改头换面”,把农民都“赶”到镇上,而是要让他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田园好日子。

“阿拉现在的生活开心唻!”廊下镇中联村村民贺还弟说这话时喜形于色。采访中,我们听到许多农户对生活的满意评价,眼睛也被一幕幕美景所吸引:

新建的农民新村环境优美,屋子敞亮;老村舍经粉刷修整,呈现“白墙黛瓦观音兜”的乡土特色,房前屋后不见垃圾鸡粪,添了健身器材;水泥马路直铺到农家门口,公交车连通每个村落;疏浚过的河塘岸绿水秀;为保护上海水源地而培植的涵养林郁郁葱葱;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在现代化企业里忙碌;新修的镇政府政务公开,不设围墙……

这到底是城市还是乡村?廊下5年来的变化,城市化的特征不断增加,但廊下依然是乡村。廊下让我们发现,以农民增收为支点,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来解决农民就业,再进一步乡村改造,增加公共服务配套,让乡村的社会形态未受剧变破坏,因而农民幸福感大增。

就拿集中居住来说,廊下不搞一刀切。万春村地理位置佳,是廊下经济条件最好的一个村,实施宅基地置换集中居住,万春村有基础;而较偏远的村庄,根据农户意愿,通过对自然村村貌的升级,一改“脏乱差”。

自然村改造无需农户出一分钱,民居外墙统一粉刷,村里道路叉口加设了路灯,建了公共厕所、停车场、休闲凉亭,配上健身设施。农家的屋前屋后,仍保留了自留地,污水像城市那样由纳管排放处理,垃圾每天有人收集。贺还弟告诉我们,村民对整洁的环境很爱惜,有几家原来搭棚养鸡鸭的,自觉拆了窝棚。

一度湮没的乡土文化也得以延续和保存。廊下以农民为主体,把莲湘作为重要的文化重建抓手。打莲湘以竹竿制作莲湘棒,凿孔穿铜片,再油漆晒干,辅以装饰彩带,是当地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廊下设立了莲湘工作室、顾问团、传承基地,开发出莲湘诗歌、莲湘小品、莲湘舞蹈、莲湘操、莲湘游戏等。打莲湘已成为廊下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常年有2万余人参与,占全镇人口的一半以上。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动于中——在廊下采访,我们听得最多的,是农民发自内心的欢笑。

标签: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