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援滇系列报道之:动真情 用巧劲 求实效

产生日期:2011-08-10 02:43      来源: 东方网

  感谢云南、协助云南、支持云南。记者日前在云南采访“十一五”沪滇对口帮扶时,上海援滇干部、医生、教师及企业家无不如此流露自己对云南人民的感情。

  感谢上海、学习上海、携手上海。无论文山、红河、普洱,还是美丽的迪庆香格里拉,记者每到一处,云南人民也无不如此表达,当然他们的方式更加多样———哈达、山歌和“本地茅台”。

  体会血浓于水的真情,也体会共同发展的实效。沪滇对口帮扶,注重制度建设,注重改善民生,注重帮扶当地长远发展。通过整乡规划、整村推进,改善农村面貌;通过产业扶持、劳务培训输出,增强造血机能;通过各界积极参与、社会事业帮扶合作,提高人口素质;通过大企业、大市场合作,推动特色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云南实际的帮扶之路。

  不留“空壳村”留下“致富路”

  青山绿水,红瓦黄墙,红河州西畴县莲花塘乡小洞村村民早已端上“本地茅台”。又瘦又高的村民王远祥热情地邀记者去他家坐坐,边走边介绍他家发生的大变化。原先又旧又黑的堂屋早已被当作堆放柴火农具的仓库,如今的新居装修现代整洁明亮。他说,去年他们村被确定为上海援建西畴县新农村建设项目示范点,村里每户人家修建新房都能得到3万元物资补助,另外,道路、厕所、活动场所都新建或改造,小洞村面貌焕然一新。

  不仅如此,上海援滇干部经常对他说居住条件改善只是表面,关键是要有致富的后劲。王远祥参加了村里举办的科技培训班,自己搞起循环农业:玉米酿酒—酒糟喂猪—猪粪作肥发沼气,今年他还拿到了3万元贴息贷款,把养猪规模扩大到80多头,酒、猪、粮食几项收入加起来,今年他起码能有5万多元的收入。

  莲花塘乡党委书记、“80后”姑娘王春花告诉记者,为了增加农民增收渠道,小洞村在上海援滇干部的帮助下引进都江堰猕猴桃品种,目前已试种200亩,并成立了小洞村猕猴桃专业合作社,预计每年可为农民增收100万元。

  整村推进、产业跟进,不留“空壳村”、留下“致富路”,是上海援滇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思路。在文山州砚山县干河乡马鞍山村,根据当地种植辣椒的优势,上海援助资金投入修建了一条长5500米、宽4米的机耕路,并多方引进辣椒良种、培训农民,带动了2000余亩的辣椒示范种植和近万亩的常规辣椒种植。仅此一项,就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2100元提高到2010年的4800元。

  尼西鸡成了“元宝鸡”

  梦境般的香格里拉景色令游客纷至沓来,今年上半年已达600万人次,超过去年全年。上海援滇干部与迪庆州扶贫办合作,深入调研,决定大力扶持尼西乡藏族村民发展养鸡产业。尼西鸡以个小、肉质鲜嫩且具药用价值闻名,但当地村民并未认识到其与旅游相关的经济价值,还是主要靠采收松茸作为主要收入来源。

  尼西乡汤满村村民齐林定珠年过50,现在他已成了远近闻名的养鸡大户,6000多只鸡苗、8000多只商品鸡,今年纯收入将达20多万元。他告诉记者,上海帮扶资金特别关照他这样的养殖大户,给他依坡修建了散养场,添置了饮水器、孵化器,并在附近建设了饲料加工厂;但有个条件,是要求他带动周边农户养鸡,允许小户向他赊鸡苗、赊饲料。他乐呵呵地说,这完全没有问题,他一个人已带动100户,对外销售规模就可达几万只。当地乡干部说,上海援助讲究“巧劲”,如果十几万资金分散到各户就像撒胡椒面,而集中给大户能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不仅如此,上海援助资金还帮助当地发展传统工艺黑陶,"黑陶锅炖尼西鸡"逐渐发展成一道旅游名菜,独具特色的旅游配套开发使尼西鸡成为雪域高原藏民脱贫致富的"元宝鸡"。

  尼西鸡在当地已供不应求,而蒙自精品石榴已打进了上海市场。这几天,上海家乐福、世纪联华几大超市纷纷派人到红河州蒙自市新安镇小红寨村,与蒙生石榴产销专业合作社洽谈购销业务。合作社理事长张跃伟说,蒙自石榴的精品是靠上海种出来的,品牌是在上海打响的,目前不仅在上海、北京市场站稳脚跟,还已经出口至东南亚地区。去年2月,上海援助资金180万元投入建设300亩精品石榴园,按照无公害优质化标准规范了一整套石榴种植流程。同时,在上海市合作交流办及相关区县援滇干部的牵线搭桥下,蒙自石榴在上海开设专卖点,进入了超市卖场,租金也得到了减免。今年来自上海的订单已达5000吨,不仅小红寨68户300多农民有望进一步比去年增收,还将带动周边12万亩石榴的销售和农民增收。种植户王祥告诉记者,实施上海帮扶精品工程前,他一年销售石榴只有1-2万元收入,实施以后猛增到7万元。

  村村寨寨都有"白玉兰卫生室"

  迪庆香格里拉高级中学、红河妇幼保健中心、文山劳动技能培训中心、普洱公共卫生中心……记者每采访到这一个个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项目时,当地百姓都会说出"上海"、"白玉兰"等词。的确,从教育卫生到农村实用技术、劳动力转移培训,白玉兰都用她所象征的智慧和温暖,向云南这块热土播撒爱的种子。

  "十一五"期间,上海投资帮助对口地区援建希望小学等助学项目达229项,上海100所中小学对口帮扶云南100所中小学,派出5批共500名上海骨干教师支教。许多支教教师,从踏上云南这片土地的那一天起,就把云南当作第二故乡。来自上海市徐汇区的支教教师肖双兵,已四次来云南支教,在赢得学生尊敬与爱戴的同时,也收获了爱情,还给儿子取了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名字肖云生。

  在云南边远贫困山区,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的情况常常出现,于是,乡村白玉兰卫生室相继出现在边远的村村寨寨,上海19所三级综合医院对口云南19所县医院,实现了对云南16州市的全覆盖。

  5年来,采取专家巡讲、远程教育、援滇医生教师"手把手"带教的方式,为对口帮扶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师资人才、医疗卫生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农村实用人才等进行培训达20余万人次。

  劳动力转移培训,也是上海关注的重点。上海帮扶资金投入600万元建设的文山州劳动技能培训中心,按照"上海帮扶打基础,联合学校办培训、实行订单搞输出"的方式至今已培训学员2万多人,培训技术工种已扩大至电工维修、缝纫、选矿、冶炼等,并对培训人员进行输出效果跟踪,取得了"培训输出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村"的良好效果。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