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博士把课堂开到农家水塘

产生日期:2011-07-13 03:25      来源: 《新民晚报》

大学暑期正值渔区忙季,上海海洋大学12支小分队奔赴渔区 教授博士把课堂开到农家水塘

暑假到,同学老师们纷纷离校避暑。上海海洋大学的教授博士团却马不停蹄开始热火朝天的“新学期”——奔赴全国10省40多个县的渔区,送养殖技术到农家水塘。这不,近日酷暑当头,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武一刻不清闲,先是挥汗如雨“备新课”,紧接着头顶烈日下田头,给渔民学生现场“补课”。

下乡传授养殖经

酷暑炎夏正值渔忙季。2005年,由10位党员教授发起,上海海洋大学率先组织了一支党员教授、博士组成的暑期服务团,赴全国渔业科技示范县江苏高淳渔区传授河蟹养殖经。之后,这支夏季服务团从未间断,参与的教授、博士年年增多,累计达240人次,共走访全国25个省85个县,培训水产养殖户8295人次。今夏,百人教授博士服务团已经出发,分12支小分队下乡至苏浙皖,以及重庆、西藏、宁夏、新疆、东北等地渔区,就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水环境控制、经营管理、食品安全等诸多方面为渔民服务。

不“哇啦哇啦”讲书本

课堂变水塘,学生不再是白净书生,授课内容更不能坐而论道,田间地头一节课下来,站惯三尺讲台的教授博士们常常汗流浃背,如芒在背。“大学课堂上,学生们交头接耳,可以批评他们学习不认真;田间地头,求知若渴的农民们若纷纷离场,只能说明老师讲课不靠谱。”王武教授说,与手握技术的渔民对话,只能靠真才实学;让务实的老农耗费农忙时间“听天书”,绝无可能。

每位教授博士团成员都准备了操作性强的教案,并专门针对渔民学生采用“五个一”教学法:下乡培训不“哇啦哇啦”讲书本;备好课题,走访一批养殖农户;看一片渔场水塘,寻找生产细节上的疏漏;与渔民面对面开次“座谈会”;集中片区渔民办一个夏令培训班。

科研灵感田间来

下乡服务,渔民学技术,教授博士得实惠——走出实验室服务三农,将科研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海上。目前,农业部正在积极推广的“稻田养蟹”新模式,灵感最初就来自一次暑期渔业“补习班”。

6年前,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博士团在辽宁盘山发现,当地农民在稻田里养蟹增加收益。不过,苦于“稻田蟹”个头小,卖不上好价钱。于是,王武带领团队为农民们摸索到了稻田综合种养新技术:将原本等距相隔的田垄两两并拢,组成一条条大垄,中间宽阔的水塘用来养蟹。同等面积的情况下,养蟹稻田的水稻秧苗数与普通稻田相同,不会减少粮食产量。而稻田虫害正好是蟹的美餐,再喂以营养丰富的动物性饵料,河蟹只只个头肥壮,粪便更富含氮、磷、钾,是上佳的有机肥。

“稻田养蟹”新模式得到了农业部的肯定,今年有望在全国推广500万亩。本报记者 马亚宁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