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崇明岛的城市农夫:种菜不用农药 不求盈利

产生日期:2011-07-11 05:34      来源: 四川卫视

     “老贾—”在上海崇明岛陈家村,一群来自上海的老老少少正在农夫贾瑞明的田里“插秧”,他们是沪上小有名气的上海健康消费采购团(简称上海菜团)。在孩子的喧闹、大人的嬉笑中,有人大声叫喊着穿梭在田埂间运送绿油油秧苗的贾瑞明。

  眼前的农夫贾瑞明肤色黝黑,长期的田间劳作加上素食,身材清瘦精干。天下农夫千千万,但如今的贾瑞明名声越来越响,他是农药、化肥、抗生素满天飞的流毒社会里,为普通人供应安全食品的人之一,被大家亲切叫做“老贾”。

  光着脚在田里为秧苗浇了水后,老贾在田边小屋的屋檐下接受了时代周报记者的采访, “菜团”热热闹闹的活动气氛下,老贾的脸上也洋溢着活力。“今年的大米全卖完了,至少收支平衡。”关于这个老百姓的“特供”事业,老贾不是不乐观的。

  弃公职当农夫

  老贾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最初在河北保定一家国企上班。2005年到2006年,他在深圳一家公司任工程项目经理。后来还干过外企销售、开过手工皮具店,到民间学校支教。支教期间,他认识了一位女志愿者,上海人。这个女孩现在已经是他的妻子。

  老贾的“农夫”生涯开始于2008年。“我当时获得一个在农村蹲点调查的机会。这促使我想做一个农民,看看土地能不能养活自己。所以2008年,在南汇区(2009年归入浦东新区)承包了4亩地。”成为农夫,在老贾的老丈人眼里属于“命中注定”—老贾家有五兄弟,老贾排行老四,因为儿子实在太多,老贾一生下来就被母亲送给了当地一户农民,虽然后来被抱回,但与土地的缘分就此结下。

  承包了4亩地的老贾最初想做现代农业,可是现代农业从浸种开始就大量使用农药,老贾打开农药盖子的那一瞬间,就下不了手。“那味儿太难闻了!”就在这种是否要使用农药的挣扎中,一个台湾朋友送给老贾一包用自然农法种植的茶叶。“我的朋友当时并不了解自然农法,只是觉得茶叶味道不错,但却给了我灵感。”

  老贾开始上网搜索相关知识,阅读日本译著福冈正信的《一根稻草的革命》一书后,决定用自然农法从事耕作。“自然农法是不打农药、不施肥、不杀虫、不锄草的农业,我一了解觉得很新奇。而福冈正信的农业哲学恰恰符合了中国古代农业天人合一的思想,我觉得挺受用。”老贾回忆道,那时恰逢6月,南汇的4亩地赶上种水稻。“我心想,今年就赌一把,试一试自然农法。这4亩地的表现还算不错,尽管没有使用任何农药化肥,第一年产量就有每亩700多斤。”

  试验的结果给了老贾莫大的鼓励。与此同时,在一次“自然之友”上海小组的座谈会上,在得知老贾在种地时,小组组长易晓武当场表示,“你种地,我们就收购”。2009年,易晓武果然组织了12个人,以每亩2500元的价格提供了预付款,作为老贾的投入资金。到2010年,老贾在崇明岛租了100亩土地,资金来源是妻子的7万元积蓄以及两位NGO朋友的投入,总共25万元。他们注册了公司—在自然农业实践的理想之路上,老贾似乎越走越远。

  (贾瑞明干过国企、做过生意,最后选择了当一个“农夫”。 / 来东祥 摄)

  跟领导吃一个级别的米

  目前,老贾的大米除了“菜团”这样的公益组织前来购买外,主要供应给江浙沪一带到农场预订的散户。“我们的客户主要都是散户,而且是口口相传得知信息来购买的。其实他们也不是什么特殊的人,一般都是外企白领或者讲究养生的家庭,往往是家里有孩子,买给孩子吃。”

  事实上,现在这种为普通百姓提供自然、健康的“特供”食品的渠道越来越多。日前,有媒体调查了北京和上海食品安全消费的新模式,发现一方面是越来越多“城市近郊农夫”涌现,一方面更多的消费者也试图建立“自供”渠道,在美国已然成熟的“社区支持农业”开始在中国大城市以各种形式兴起。生产者团体和消费者团体都正在试图建立自己的规则,而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消费者社区的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

  老贾和他的“大米”是这股潮流中比较著名的代表,另外较为成熟的还有北京的“小毛驴”。但即便是老贾本人,也指出这股健康消费潮流是需要付出经济代价的。老贾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他供应的大米售价是每斤7-9元。“如果定整年,我们就是每斤7元的价格,散买是9元。”老贾因此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市面上普通大米的价格在2元左右,通常一个家庭一年需要大米200斤左右,那么按照市场价格,该家庭每年购买大米的支出是400元;但若是购买“特供”的大米,则在1400元左右。

  “的确贵很多。”老贾自己承认,但按照目前的经营情况来看,他还计划在年内对“特供”的大米涨价。因为以2010年的情况来看,投入25万元成本,基本与收入持平—长久以往,这种无盈利的状况并不利于农场的发展。而这种涨价,也并非老贾一家,据了解,上海周边某些实行会员制的有机农场,会费逐年攀升。

  “我们有个客户,家里的老人阻止来我们这儿买米,因为觉得与市场价格悬殊。”老贾讲起了这样一个例子,“但是年轻一辈立马反驳,说我们这儿的大米,可是跟领导们吃的大米一个级别。”事实上,此言非虚。这种采用自然农法种植的大米,的确与“特供”无异。中国最早实践自然农法的安金磊夫妇,早已开始为领导们“特供”蔬菜、粮食,并不对普通百姓开放,这在业内众人皆知。

  那么,随着价格的不断上升,即便是老贾这样的普通百姓“特

  老贾们的困境

  在老贾看来,“盈利”与欲望无关,而与坚守底线有关。“如果不盈利,有些实践自然农法的农夫过不下去,从而导致作弊,比如偷偷施肥、打农药。”他今年的计划是扩大规模,计划再增加90亩的土地,希望通过规模扩大来盈利。

  但摆在眼前的首要问题是,扩大土地规模意味着更多的土地租金支出。相比较于竞争、销售,老贾的困境更多的在于投入。“去年,我将其中一个股东的本金退了。让他退出,因为他追求产量与回报,双方理念产生了冲突。我们不应该向土地索取,我们跟土地不是买卖关系。”

  尽管这种想法充满了“善”与自然的价值,却直接与投资人寻求回报的本质冲突。与上述涨价的措施异曲同工,老贾想出的解决办法是让顾客“认购”土地。即通过顾客预先认购土地的收成,与农人共同承担农业产量风险。“我们计划今年具体实施这个想法,目前也在考虑通过供应蔬菜等多种措施来获得盈利。”

  采访将近结束的时候,一位四川绵竹的客人远道而来,这位年轻人也像老贾一样心怀自然农业之梦。对于老贾而言,已经接待了无数这样的年轻人,他们当中也有人作为志愿者留在老贾的农场学习观摩。“我并不认为他们是竞争者。我觉得自然农法并没有技术之说,能够让更多的人实践自然农法,就会有更多的人受益。”

  但志同道合之人,往往会在实践理想的道路上遇见相似的问题。某种程度上说,老贾是幸运的,她的妻子目前放弃了原先的工作,从上海市区搬至崇明岛陪伴丈夫务农。“她第一年也不理解,但后来慢慢开始接触自然农法,也开始理解我的想法了。”但并非所有有志于农业的青年都能像老贾一样幸运。

  “有个志愿者问我,如何让他的女朋友以及家里支持他务农。”从上海市区到崇明看望女儿的老贾丈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他站在风雨交加的田埂间,看着女儿女婿在田里劳作—这也曾是他遇到的问题。尽管后来理解了女儿的选择,但依然对他们至今“不盈利”的状况表示担心。“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能过得幸福。供”,是否也会逐渐转向特定消费人群?
标签: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