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市民与农民工互相关爱从单向到双向

产生日期:2011-06-20 06:21      来源: 文汇报

      最近举行的上海“旅游节”出现了感人一幕:几十位“空巢老人”被农民工志愿者搀扶着走出家门,登上巡游花车观赏“久违”的市容风景。一路上,老人们兴致勃勃地当起导游,向农民工讲述上海今昔变迁……

  经过十余年坚持不懈的良性互动,上海市民与农民工之间的互相关爱已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对待一批批心怀憧憬的农民工,上海敞开胸怀,多方照顾,推动农民工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生力量。反过来,农民工也主动融入城市生活,用自己的爱心回报社会。

  由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上海市文明办等机构举办的上海关爱农民工志愿服务活动17日在此间举行,上海一些区县开展的市民与农民工互相关爱的活动让人眼前一亮。

  在黄浦区,两支新成立的志愿服务队伍颇具互补性:一支是以农民工、残疾人、空巢老人为关爱对象的“蓝莓志愿服务队”,成员主要是大学生和普通市民;一支则是农民工志愿服务队,他们利用空余时间走进社区,发挥一技之长,专门开展维修清洁、管道疏通等服务。

  在长宁区,目前已有近千名农民工在当地的“虹桥志愿服务网”上登记注册,这些农民工志愿者定期走入社区开展服务,与空巢老人结成关爱对子;而长宁区则新成立了三个志愿服务基地,面向全区17万名农民工开展就业指导培训、卫生健康咨询等志愿服务。

  据上海市文明办副主任朱响应介绍,目前上海常住人口已达2300万人,其中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占比接近四成,以劳动年龄为主的外来人口流入迅速。朱响应认为,社会各界关爱农民工并形成市民与农民工互相关爱的社会风尚,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基石。

  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近年来主要面向农民工开展了四项志愿服务:一是包括外企在内的公司白领携手在校大学生,与农民工子女“相约星期六”,为农民工子女补习英语,一起做游戏;二是社区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建立志愿服务基地;三是为外来育龄妇女提供免费妇科普查,为外来孕产妇提供平价分娩服务,为外来0-5岁幼儿免费提供住院医疗保险;四是开通专门的短信平台,为农民工提供天气预报、生活信息、安全防护等温馨服务。

  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上海电机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2008级学生陈斌等四人,将自己的同龄人———新生代农民工作为调研对象,着重从就业心理角度为其寻找“融入城市的最佳路径”。他们的建议是:政府和社会机构不仅需要开办免费夜校,提高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水平,还应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帮扶制度,开设专门的短信平台,同时加强人文关怀,鼓励政府部门员工与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开展结对帮扶。

标签: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