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农产品生产做到控源头管全程
产生日期:2011-05-10 05:20 来源: 东方城乡报
闵行区强化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注重借助在世博期间形成的保障食用农产品安全制度和经验,并予以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切实做到“源头上控制、全过程管理、可追溯准出”,全力打造地产农产品安全放心可追溯城区,从而使该区生产的食用农产品这一涉及千家万户的“入口”安全问题,有了可靠的保障。
源头控制,补贴农药统供配送全覆盖
闵行区以世博定点供菜为契机,在上海郊区率先建立起蔬菜农药全覆盖补贴和统一供应体系,对使用高效低毒生物农药的种植户,区财政给予50%补贴,并对区内各规模生产基地实行统一直供配送,对种植散户实行定点二级配送。2010年区财政补贴农药资金达448万元,通过实施农药“统一品种、统一采购、统一配送”,使农资市场进一步规范化、有序化,从源头消除了不安全隐患。今年,闵行区财政继续安排500万元资金用于蔬菜、粮食农药统供补贴,并已举办安全用药培训班5期,培训310人次。
坚持开展蔬菜绿色防控技术的综合利用,闵行区探索创新病虫害防控方式,最大程度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农业成本,确保蔬菜质量安全。2010年全区建立了9个以夜蛾性诱、色板诱捕、防虫网等物理防治为主的绿色防控综合试验示范区,并在全区17家规模化蔬菜基地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达27050亩次,大大减少了有机化学农药污染面。
全程可追溯,田间档案巡查延伸至散户
闵行区将安全监管的触角延伸至种植散户,对所有种植户的基本信息进行登记造册,并实行网格化管理;实施农资投入品规范管理、植保员签名和田间档案记录信息上网等质量可追溯制度。严格做好田间档案记录工作,严格执行生产标准和质量保证制度,对所有上市蔬菜种植户全面建立“一户一档”的档案农业体系。作为闵行地产农产品安全、优质品牌化战略的一大举措,蔬菜一维码标识制度建设也将继续推进。
对规模化养殖场实行防疫档案记录制度,对散养户全面实行“一户一卡”记录制度。并以专项督查、乡镇对口检查、配合市业务主管部门督查、委属职能部门联查等多种形式开展督查。同时,落实专人做好动物免疫耳标、移动智能识读器、IC卡等溯源有关设备、物资的申请、领用、登记和保管工作,完善全区可追溯体系,实现了链式全程监管。由于狠抓农产品安全监管和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历年来闵行区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零事故,成为上海市重大活动农产品指定供应单位。
产地准出,村级农业服务队监管显效能
在服务世博期间,闵行区建立起了一支由288人组成的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管理队伍,每个行政村都配备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2010年,全区村级农业综合服务队员共抽取蔬菜样本检测81404件,开具产地准出证20151张,发放宣传资料59764份,培训达2526人次,巡查农田288816.52亩次,发放农药53483户次,动物防疫501994头(羽)次。
自去年4月起,闵行区对辖区内的蔬菜、生猪及生猪产品严格实行产地准出制度。各镇、村对蔬菜及生猪饲养户按“有安全承诺、有登记名册、有生产档案、有巡查记录、有检测报告”等要求核发产地证明,种养户只有在获得相关证明后方可进入销售渠道流通,确保食用农产品的安全放心。
构建起区、镇、场三级农(兽)药检测体系,从生产到市场形成无缝监管。目前闵行区内各镇检测室和蔬菜规模基地已全部配备八通道农残检测仪,实现对散户检测的全覆盖。去年全区完成仪器速测样本14万只,检测量占到了全市郊区的1/5,确保上市蔬菜合格率100%。全区生猪散养户全面实行报检制,报检率100%,对进入本区的畜禽产品必须经过产地检疫,做到不检测不上市、不合格不上市。
生态化设施,促传统农业模式转型升级
积极推进高水平设施粮田及蔬菜标准园建设工作,闵行区从2009年开始逐步建立水稻生态种植标准,对水稻的各个生产环节进行规范指导,并在浦江镇进行了稻-鱼-鸭生态种养模式的示范,受到市委及市农委的高度肯定。今年,闵行区将继续推广1000亩的生态水稻种植示范,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给予生态化设施建设补贴。计划在今后的几年中,将生态稻米种植推广至1万亩左右。同时为减少土壤肥料污染面,有计划地实行绿肥轮作制度,并以稻麦秸秆全量还田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既保障食用农产品的安全可靠,也为建立良好的高产群体奠定肥力基础。
“十二五”期间,闵行区将关闭一批养殖环境较差的养殖点,并对基本农田范围内有一定规模的养殖户,积极引导其向生态、安全养殖方向发展,实现种养结合,逐步使养殖业趋于有序可控状态。计划在浦江镇先行建立一个示范点进行“循环利用+生态稻米+精品猪肉”种养结合模式的探索实践。在“十二五”末,将全面完成全区畜禽散养户的整治,建立起畜禽养殖场和粮食、蔬菜生产场对接,逐步形成生态循环农业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