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节节攀高 沪郊“五金农民”越来越多

产生日期:2011-02-09 03:26      来源: 中国上海

    金山区廊下镇中华村农民蒋红珍,这两天为年夜饭忙得团团转。不过她忙的不只是自家的年夜饭。去年6月起,她在自家农舍里开出“外婆家饭店”,不仅“农家乐”生意红火,附近企业的员工和村民邻居也常常跑来尝鲜,农历年末,有好几户人家还把年夜饭订在了蒋红珍的饭店。据保守估计,蒋红珍今年开饭店的收入至少有17万元。今年50岁的她,从小就是拿锄头种地的农民,而今,她和家人的收入再不是单纯靠种地——土地流转收入+社会保障收入+打工收入+农产品交易收入+农业旅游收入,蒋红珍一家现在成了“五金农民”。

  据中华村村长介绍,中华村的耕地已于2002年全部流转,集中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场耕作,原来种地的农民大都进了当地企业做工人,“基本完成了一产向二产的劳动力转移”。随着金山现代农业园区不断发展,吸引来大批项目落户,又为农民提供了工作新选择。按当地的工资水平,每个在企业工作的农民一年可收入2万元左右;五六十岁上了点年纪的农民多给落户农业园区的农业项目打零工,一年也可收入1万元。而且,锦江中华村“农家乐”项目的开办,带起了中华村乡村旅游,现已有12户村民创业,开设农家饭店、农家超市等;村里除了蒋红珍的“外婆家饭店”,还有“富阿姨饭店”等六七家,因此像蒋家这样的“五金农民”已有不少。

  坐在“外婆家饭店”,吃着蒋阿姨亲手蒸的“印子糕”,记者请她仔细算了算自家收入:8亩承包地的流转费大约五六千元,每年会根据地价变动涨一点;家中两个60多岁老人参加“农保”,每人每月300元,蒋红珍解决了“镇保”,再过5年就能每月拿“镇保金”;家里儿子媳妇和老伴原来在工厂打工,每人差不多一年有2万元收入,现在家里开了饭店生意不错,儿子媳妇就辞了工来帮忙打理,拿蒋红珍发的工资了;家里鸡、鸭、鹅都是自己养,蔬菜也是自己种,“农家乐”游客有时会买些;开饭店按平均每天4桌,每桌利润120元算,一年17万元。全家全年总收入超过20万元。

  “五金农民”蒋红珍一家,是上海郊区富起来的农民的一个缩影,也是上海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民收入提高的一个缩影。廊下镇党委书记陈国忠说:过去农民为啥富不起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收入单一,只靠种地看天吃饭。现在廊下镇97%的土地已流转起来搞现代农业,引进了许多产出高的项目,全镇农用土地的产出平均达到了8000元一亩,在全市领先。而农民大都进了工厂或进农场当计时制的“农业工人”,全镇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70%,对此有段顺口溜说得形象:“五十六十进农场,三十四十进工厂,二十出头跑市场。”特别是,农业旅游快速发展,给不少农民带来了新的更多的收入。此外,政府对老年农民有托底的保障性收入。作为上海新农村建设的先行示范区,廊下镇近几年农民增收幅度每年都超过10%。

  “五金农民”,沪郊不少。据初步统计,去年上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680元,比2005年增长64%,年均增幅超过10%。整个“十一五”期间,是上海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的5年,也是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5年。

标签: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