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区委书记杨建荣谈"十二五"发展思路
产生日期:2011-01-26 02:43 来源: 解放日报
经济发展思路从单一接受上海市区辐射到主动接受苏浙和市区“两个扇面”的辐射,产业格局从“一业特强”到“两业并举”,新兴产业招商不惧怕“诸侯竞争”,更在乎“产业强者”是否留在金山……“十二五”期间,金山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怎样一番新气象?
上海各区县中,金山的经济总量属于最后一个梯队,有人戏称为“前有标兵,后无追兵”。其实,金山工业化、城市化的起步并不晚。上世纪70年代,金山石化建立后,大工业开始起步,城市化也随之起舞,金山卫镇就是那时兴起的。在过去的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由于体制机制、产业结构的特殊性,金山虽有很大发展,但也碰到了头疼问题,相比中心城区和相邻近郊区县,金山发展的薄弱环节更加显现。
其次,经过上一轮城市发展,近郊随着人口加快导入,交通日渐便利,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金山城市化进程显得落后了,有一个特殊原因,撤县建区后,区委区政府所在地由朱泾迁到了金山卫,这样一来,基础设施需要时间重新建设,城市化的观念统一也要假以时日。再考虑到化工行业的特殊性,2008年,国家环保部在杭州湾有个环境评估,在杭州湾三公里内不适合发展大型居住区,这也使得金山的城市化进程受到限制。
第三,金山原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区,在户籍人口中农民占比大,最强的就是农业,随着石化行业带来的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二元结构”特别突出,农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
这三个方面,成为摆在金山区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如何定位?城镇化如何推进?三农工作如何加强?这既是市委市政府关心的问题,也是金山区委区政府必须要向金山百姓有个交待的问题。解决好这三个难题,是金山根据自身发展轨迹、超越自我的关键。
记者:“十二五”期间,金山将有怎样的愿景和目标?
杨建荣:2010年,金山的经济发展打了一场“翻身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3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工业总产值1112.96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地方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创近年最好水平,增长速度在区县名列前茅。
从2011年到2015年的“十二五”,是金山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时期,既是金山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又是金山实现“追赶式”增长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从国际看,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从国内看,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金山作为上海面向长三角的西南门户,变单一接受上海市区辐射为主动接受苏浙和市区“两个扇面”的辐射。从上海看,城市建设重心将进一步向郊区转移,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将加快形成。金山将紧扣“创新驱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追赶式增长。
总体上来说,金山在“十二五”期间的奋斗目标为:努力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两个倍增”,实现社会事业与国民经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两个同步”。“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努力实现追赶式增长,也就是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这是因为金山已处于加快发展的发力期,当然金山的发展路径也面临新的选择,需要通过创新驱动来破题。
记者:“十二五”期间,金山的产业发展如何定位,将形成怎样的产业格局?
杨建荣:撤县建区以来,金山的发展始终面临一个产业发展定位问题。以往,一提到金山的产业,大家自然就想到石化,这说明金山的产业是石化“一业特强”,也说明其发展定位有局限。随着产业升级换代,人们需求的转变,以及石化产业本身的局限性,金山“靠化吃化”的传统发展思路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而金山其他产业基础较弱,大多为服装加工、一般机械加工、食品加工等产业,起点低,规模小,布局分散,更多是“小打小闹”,没有形成规模优势。
产业发展如何定位?简单地说就是要“两业并举”,即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培育、做大战略新兴产业。就前者而言,精细化工、汽车和零部件、食品加工是金山的主攻方向。比如说,充分利用黄酒产业的产能和品牌优势,支持黄酒及其延伸产业向枫泾工业区集聚,努力打造国内最大的黄酒生产基地;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大力发展不同品种和不同层次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
需要强调的是,金山原来更多的是承接中心城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别人不要的,我们拣一点;大的没有,小的弄一点”。但这样只能是跟进式发展,难以实现追赶式增长。未来,我们需要依靠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就后者而言,我们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作为主攻方向。新能源领域,我们聚焦光伏电池领域,这一领域我们有一定基础,主要是民营企业。尽管,在2011年这个行业或许将有一轮整合,但我们不惧怕产业“诸侯竞争”,更在乎“产业强者”是否留在金山。在新材料方面,我们在光学膜产业方面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基膜、功能膜已开始规模性投产。此外,我们还将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
产业发展定位明确了,发展路径该如何走?我们的招商引资方式需要转变,不能因为急于发展,就“饥不择食”。以往,更多的是项目招商,依靠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低价竞争,其结果是经济总量虽有增加,但“小诸侯”多,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今后,要变项目招商为产业链招商,以骨干项目为核心,上下游形成产业链,形成若干个有产业特色、竞争力的产业园区,逐步改变以镇为基础、没有产业集聚和竞争力的粗放式发展模式。
记者:“十二五”期间,金山的城镇化蓝图是如何描绘的?
杨建荣:金山区域586平方公里,真正实现集中城市化的地区就是金山卫,但这个地方的城镇化也是不完全城市化,因此我们并不是在一张白纸上描绘蓝图,要“尊重历史,面对现实,比优选择”。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逐步构建沿亭卫发展轴和亭枫发展轴展开的“L型”“1158”城镇体系结构,即:1个金山新城、1个枫泾特色城镇、5个新市镇、80个左右中心村,形成“城镇联动、双轴发展、绿心聚核、多点均衡”。“1158”这一城镇体系冲破了现状的束缚,城乡兼容,布局合理。
金山滨海新城原先的规划是沿海岸线发展,但是目前的发展两侧受到金山石化、漕泾石化的“夹击”,现在的规划调整为“收缩两翼,适度向北发展”,也就是沿杭州湾大道南北轴线发展;到2020年,金山新城人口规模约为40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41平方公里。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按照国务院批复的滨海新城功能定位来发展,同时也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新的功能。
枫泾特色镇,是沪杭线上的重要节点,又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未来这里将有五大功能:具有江南风光、欧美水准、城乡一体的宜居功能;吸引浙江民企及长三角、港台地区的企业总部功能;汽车及零部件、黄酒、新能源为主的产业功能;以及旅游文化创意功能和商务功能。
记者:作为农业大区,金山的三农问题怎么解决?
杨建荣:农业方面,我们主要在四个领域发展。第一个是优质稻米种植业,通过和台湾精致农业、荷兰设施农业的合作来开拓;第二个是大力发展绿色蔬菜业;第三个是名优瓜果业;第四是特种水产养殖业。我们将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社致力于现代化农业,继承打造廊下现代农业园区。
农民收入怎么提高?现在农民有四种收入来源: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目前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较少。我们希望通过提升农业的产业结构来调整农民的收入结构。同时,还应该做到“接二连三”。也就是说,第一产业农业要与二产相连,如食品加工;同时也要与第三产业相挂钩,比如农村休闲度假旅游业,我们准备将廊下打造成农村休闲度假旅游的示范区。
“十二五”规划确定之后,更重要的是,金山的干部队伍工作能力也要进一步提高。要善于学习,提高经营管理能力;要勤于思考,放在上海、长三角大局中考虑发展问题;要勇于发现,具有发现、解决问题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