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农业,打造崇明生态岛建设新名片———访上海市崇明县副县长杜松全

产生日期:2010-12-17 02:47      来源: 东方城乡报

    【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主导产业


    记者:崇明作为上海最大的农业大县,“十一五”期间,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有哪些成果和先进经验可以借鉴?
    杜松全:“十一五”期间,崇明农业有了长足进步。据统计,200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50.6亿元,较2005年增加了15.6 %。取得的成果如下:


    首先,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目前,崇明的河蟹、优质大米、特色蔬菜、林果、白山羊等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全县养蟹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河蟹总产超过1万吨。全县共有企业和大户50多家1200余人走出海岛发展养蟹业,岛外养蟹已遍及全国9个省区28个市县的46个湖泊。河蟹产值占全县水产业的50%,农业总产值的20%,养蟹已成为崇明农业的支柱产业和农民致富的优势产业。此外,崇明的“寒优湘晴”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16万亩,是上海最大的优质米生产基地。有机稻米种植面积达到7000亩,形成年产“北湖”有机米3000吨的能力。全县蔬菜种植除了花菜、大白菜、卷心菜等常规品种外,特色蔬菜种植比例不断增加,芦笋、白扁豆、金瓜、芋艿、山药等特色蔬菜面积达到3.69万亩次;青菜、菜椒、茄子、黄瓜、毛豆等蔬菜面积达到12.3万亩次。全县形成了绿华、长兴柑橘,庙镇翠冠梨,新河、竖新镇葡萄等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经济果林基地。通过鼓励农户散养,推广规模养羊和杂交技术等,崇明白山羊的产量和品质进一步提高,全县白山羊常年饲养量达到60万头以上。


    其次,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05年以来,本县推进设施粮田和设施菜田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1.3亿元,共完成设施粮田、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面积50.2万亩。完成设施菜田建设面积3.2万亩。


    第三,农业标准化步伐不断加快。全县主要农产品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产品55只,面积达44.67万亩,占主要农产品种植面积59万亩的75.71%。如今,“崇明老毛蟹”、“崇明老白酒”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崇明香酥芋”、“崇明白扁豆”、“崇明水仙花”、“崇明金瓜”、“崇明白山羊”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第四,农业组织化建设不断推进。崇明已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900多家,基本覆盖了种植业、养殖业、农业旅游业、农机服务业等产业;“十一五”期间成立了崇明绿色农产品产销联合会,为推进崇明特色农产品进市区做了大量的营销工作。黄金瓜、葡萄、甜芦粟等一批崇明特色农产品已打入华联、华联吉买盛、世纪联华、家乐福等6家超市下属的60多家门店和12个标准化菜场。


    第五,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我们共引进、试种粮油作物新品种80个,良种覆盖率达到了100%;推广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累计达27万亩,全县拥有农机总动力202684千瓦,比2005年增加60%;通过开展农作物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的预警监测工作,农作物各种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率控制在7%以下,每年挽回粮食产量8705.6万公斤,挽回经济损失17111万元。


    第六,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近年来,崇明积极推进主要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2006年以来增加投入800多万元,新增机具141台套,推广绿肥种植,三年来共种植绿肥18.31万亩,2009年秋播落实绿肥种植面积8万亩,今年增加到12万亩。


    第七,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完善。为了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工作,崇明做好了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后续稳定完善工作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建设工作,实现了流转交易进中心、承包合同重新签订、承包信息上网络。推进了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和村级财务规范工作,实施了村级集体资产进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全县269个村通过了财务验收。

    记者:在长江隧桥开通之前,交通不便是制约崇明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除此以外,崇明县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瓶颈和矛盾需要在下一个五年继续予以解决?

    杜松全:第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目前崇明农业生产企业经济实力、经营规模还不大,且数量偏少。农业科技水平依然不高,相关技术人员年龄和知识结构老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难度较大。第二是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由于农村土地流转缺乏有效的手段,全县农村土地大都由农民分散承包经营,多数农民在无法寻找、解决转移就业途径的背景下,不愿放弃土地,阻碍了农村土地的流转与集中。再次,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难度大。崇明县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上还面临着化肥农药使用量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低、畜禽粪便治理难、科学施肥用药推广慢等四大难点。此外在农产品安全监管、动物疫病防控方面压力不断加大。蔬菜安全监管工作面广量大,还存在诸多盲区、死角和隐患;周边国家和地区重大动物疫情频发,畜禽疫病的发生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劳动力弱化也是一直存在的主要矛盾。由于劳动力大量转移,从事生产联产承包经营的农民大部分是老人和妇女,科技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各种元素的提升。

    【定位】打造“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低碳农业

    记者:作为分管农业的县长,您认为“十二五”时期将给崇明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契机?
    杜松全:与其他郊区相比,崇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建设生态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崇明是上海的农业大县,发展“低碳农业”正是落实生态岛建设纲要的迫切需要,也是服务上海市民菜篮子、促进崇明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由之路。

    记者:您能解释一下什么是“低碳农业”?崇明农业是如何围绕“低碳”做文章?
    杜松全:“低碳”是近期非常时髦的新名词,而“低碳农业”指的是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以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和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为手段,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做好病虫害防治、发展农村可再生资源和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来实现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碳汇的农业。崇明发展“低碳农业”绝不是凭空而来的。

 

    近年来,崇明围绕落实生态岛建设纲要,在化肥农药减量、培肥地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种养结合等方面开展了不少实践和探索,符合当前国内外农业领域低碳化建设的基本趋势,正逐步朝着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等方向发展。


    我们积极推广减量技术,逐步降低化肥农药施用量;推广综合利用技术,逐步实现农业废弃物再利用。目前我县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了62.4%;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了76%;探索了生态种养模式,逐步解决资源再循环。我县发展稻蟹种养,利用稻蟹共生、立体种养的原理,既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又减少了水稻种植中化肥农药的施用量。目前全县种养面积已发展到了2万亩。


    记者:想问一下杜县长,“十二五”,崇明进一步发展 “低碳农业”有哪些具体的规划可以谈一谈吗?


    杜松全:按照生态岛建设纲要的指标,我们把化肥农药施用强度、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秸秆资源化利用率、森林覆盖率和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面积占比等五个指标,作为“十二五”崇明低碳农业发展的主要指标。


    建1600亩低碳农业示范园。未来,崇明将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1600亩的低碳农业示范园。集中展示一些符合我县实际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小循环、再利用模式。当前,首先是抓好规划编制工作,明确相对其他地区更高的指标要求,如秸秆、牲畜、有机垃圾达到100%循环利用等。其次,要做好项目引进、政策扶持等工作。


    创9.3万亩北部垦区高效生态农业实验区。我们预备在北部垦区规划建设中,率先发展低碳农业。在垦区中的14个重点项目基地,积极推广绿肥种植,率先全面实现冬绿肥—水稻轮休耕作,实现主要农作物秸秆100%机械化还田;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争取三年内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率达到100%。此外,还将加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将大型畜禽场沼气示范工程、种养结合试点工程等项目向北部垦区积聚,力争三年内规模化畜禽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0%。


    到2015年,我们力争使全县化肥施用强度降至350公斤/公顷,农药施用强度降至10公斤/公顷;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三岛森林覆盖率达到24%;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面积占主要种植业面积的15%。


    【目标】创建国家级生态农业标准示范县


    记者:请杜县长为我们简单展望一下 “十二五”崇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杜松全:崇明是上海的农业大县,现代化生态岛建设的主旋律将继续大步前行。“十二五”时期,我们将朝着创建“国家级生态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的方向努力。


    崇明将把标准化的管理方法运用于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通过完善标准体系、规范种养殖方式、加强基地认证、培育农产品品牌、整合优势资源,全面提升全县农业资源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与上海大都市相匹配的高效生态农业。


    推进产业化,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巩固中华绒螯蟹、特色蔬菜、优质大米、白山羊、林果花五大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强区域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推行标准化,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设施菜田、畜禽和水产标准化养殖场,建成横沙国家一级渔港。重点建设集有机食品生产、加工配送、农产品集散贸易、旅游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北部垦区生态农业实验区。完善和实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强化质量监管体系,鼓励生态、健康种养,提高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能力,实现绿色、有机农产品占生产总量的15%。


    突出市场化,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生产。加强品牌建设和品牌宣传力度,推广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扩大认证产品规模。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强化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农超”对接。


    加强组织化,我们将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培育一批产业规模较大、运作比较规范、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农业管理体系现代化,形成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形式,与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流通、服务体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实施低碳化。崇明将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中的低碳农业示范园项目建设,逐步启动秸秆综合利用、低碳大棚设施建设、低碳创新实验区建设等,使园区率先成为节能、减排、增汇低碳农业示范园区。

标签: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