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篮子工程"能否纳入实事 人大代表倡议建长效机制
产生日期:2010-12-10 01:26 来源: S--上海热线 劳动报
11月20日,根据国务院出台《关于稳定消费品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沉寂多年的“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再次启动。此后,伴随着政府多项强有力政策出台,上海异常波动的菜价出现普遍下降。
昨日,多位人大代表提议,可通过“菜篮子工程”长期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来建立长效机制,而非出台临时性、冲动性的应急措施。
问题凸显
1988年达90%以上目前仅55%左右
沪自给率偏低或致菜价大起大落
沪上近5年菜价波动较大。
●2006年,上海菜价一年波澜不惊。
●2007年7月,食品类价格突然同比上涨9.3%,创下2005年2月以来的最高纪录。其中猪肉同比涨幅高达53.7%,蔬菜同比涨幅20.7%。
●2008年2月,因为连日大雪,菜价出现短时飙升。
●2009年3月至4月,菜价异常波动,比2008年同期上涨20%以上,个别品种突破50%。
●2010年10月至今,菜价的新一轮波动至今仍未平息,“菜比肉贵”在不少市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自给率逐年“走下坡”
从上海近5年的统计中可以发现,菜价就像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发脾气的时间毫无规律。
国务院在日前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明确指出其中一个诱因———部分大城市蔬菜自给率过低,容易导致蔬菜价格大起大落。
记者从上海农业部门了解到,本市蔬菜自给率目前在55%左右,而市中心地区外地菜占70%以上。即便是这一个比率,在全国中大型城市之中,已是名列前茅。
这使得不少市民想起了曾风靡一时的“菜篮子工程”。上个世纪,伴随着一辆辆标有“菜篮子工程”的大型厢式货车进出在市区的大街小巷,市民买菜花费在日常支出中的比例越来越低。1988年启动“菜篮子工程”后,上海蔬菜自给率最高时曾一度达到90%以上,供应品种和价格也随之稳定下来。
然而时隔20年后,上海的蔬菜自给率走的是一条下坡路,跌了35%。
市民提议建“开心菜地”
上海蔬菜自给率走低的问题,被市民陈永康看出了。
在菜价涨幅最为凶猛的10月底,他执笔给市长写了一封信,内容中如此写道:“上海市民每人吃掉1公斤从山东寿光运来的蔬菜的代价是:向大气中排放了1457.795吨的二氧化碳。同样,上海市民每人吃掉江苏、安徽、浙江等地运来的1公斤蔬菜,同样也要向大气中排放千吨以上的二氧化碳。”
“我们可以把身边建成美丽的田园,吃自己种的绿色蔬菜。”陈永康建议,不妨在社区内开放种菜。
这个现实版“开心菜地”的想法,被市农委语气缓和但毫不留情地给否定了。在回执中,有关部门表示:“要满足上海蔬菜市场多品种需求必定要通过大市场、大流通来实现,光靠地产蔬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如在冬季销售的番茄、黄瓜、刀豆、豇豆、辣椒等喜温蔬菜品种,只有在气温较高的南方地区才能大量生产,只能通过市场流通满足本市市民的消费需求。”
“两条腿走路”不能跛
“伴随着上海城市化的扩张,郊区农田的减少才是不争的事实。”上海社科院商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朱连庆认为,必须依靠本地菜种植和外地菜输入的“两条腿”走路。
可惜的是,“两条腿”中的一条如今有些“跛”。朱连庆指出,这和城市化“摊大饼”式发展不无关联,在历年来大规模房地产开发的趋势下,以行政手段征用农地自然少不了,一旦过度,势必造成自给率的大幅度下跌。
代表提议
已从政府实事项目中消失了12年
“菜篮子工程”回归是时候了
●“这一轮菜价的剧烈波动,其实给政府提了醒。”朱连庆认为。
●不少代表不客气地指出,如今的标准化菜场基本都由民营企业经营,趋利心态下,菜价被层层盘剥,最终到消费者面前的价格往往高于普通菜场不少。
●多位人大代表则认为,现在是让“菜篮子工程”回归市政府实事项目的时候了。
近年对蔬菜未加重视
“这一轮菜价的剧烈波动,其实给政府提了醒。”朱连庆认为,近年来上海对于蔬菜显得没有特别重视。
这在历年的政府十大实事中可见一斑。从1998年后,“菜篮子工程”五字开始从其中消失,尽管有些年份中仍可以看到“菜”字,但基本如同“扩大本市生产和经销的蔬菜、肉类等食用农副产品抽检覆盖面”、“完成200家标准化菜市场建设”等,不再提及栽种面积和供给。
一位专家指出,1988年至2000年之间,连续三轮“菜篮子工程”在沪成效显著。或许是因为达到了一定效果,从2000年后,“菜篮子工程”的重心发生变化,开始转向食用农产品安全行动计划。
要让百姓看到实在益处
“现在是让‘菜篮子工程’回归市政府实事项目的时候了。”谈及稳定菜价长效机制,裴蓁代表呼吁道:“为什么人们怀念?就是因为当年的这一实事项目,的确让百姓看到了实实在在的益处。”
贴近需求,是每年市政府衡量为民办实事项目的主要标准之一。而在裴蓁看来,贴近需求意味着“人民希望、政府能够”,这一点“菜篮子工程”完全符合。
标准化菜场仍需规范
在采访中,很多人大代表肯定了标准化菜场保证餐桌食品安全的作用。但也有代表不客气地指出,如今的标准化菜场基本都由民营企业经营,趋利心态下,菜价被层层盘剥,最终到消费者面前的价格往往高于普通菜场不少。今年10月,本市首家开张的标准化菜场———虹口“丰园”菜场,由于经营不善已正式关门。价格偏贵、品种不全、管理不力是一些标准化菜场经营惨淡的重要原因。
朱承广代表认为,尽管通过近段时间政府连续出台的免收通行费、摊位费等平抑手段,菜价上涨的趋势得到了缓解,但今后还是期待“变应急为常态”。
刘洪代表的观点是,通过将“菜篮子工程”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建立长效机制,而非出台临时性、冲动性的应急措施。
政府出招
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确保50万亩
“菜篮子”,看来不仅不能丢,还得常常提在手。目前,上海为落实国务院“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市政府已与9个郊区区县政府以及光明食品和上实两个企业集团签定《确保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工作责任书》,明确保证全市种植蔬菜面积50万亩,其中绿叶菜种植面积17.5万亩,绿叶菜日均上市数量不低于3000吨。
为推进区县长责任制的实施,市农委更是制订了相应的考核办法,明确了蔬菜种植面积、绿叶菜种植面积和绿叶菜年上市量以及蔬菜质量安全等主要考核内容和奖惩措施。考核结果纳入市对被考核区县绩效考核体系,其中绿叶菜的上市量与市对区县财政转移支付相挂钩。
在上海过去公布的一份2020年计划中,曾经提及上海的蔬菜自给率底线为30%。而市蔬菜办主任陈德明昨日表示,在如今大力增加种植面积的新情况下,这个数据“肯定会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