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鳖混养助增收提效创新养殖模式

产生日期:2010-12-10 01:23      来源: 东方城乡报

    金秋时节,记者走入合作社基地场,只见碗口粗细的香樟树、广玉兰树正由运输卡车送来,工人们挥锹植树,一派忙碌。沿着主干道两侧,260亩水面积,20余口虾塘岸洁水清,波光潋滟,养殖场四周全用镀塑绿色铁丝围栏,崭新的路灯柱矗立其间。养殖场正中,一座木结构小楼引人注目,顺着陡峭的木梯爬上值班室,内有手动、自动操控杆,可随意旋转楼顶的探照灯。

    上海礼和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珺对这个基地场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朱珺告诉记者,眼下他还有许多事要干:有几口塘马上要搭建温室大棚;机口、主干渠和南美白对虾的育苗场要整修;明年起稚鳖的繁育工作也将启动;幼鳖繁育场要新建,脚下的主干道还坑坑洼洼……但用不了多久,这儿肯定成为集生产加工和农业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养殖基地。
    说起礼和合作社,不得不说说理事长朱珺。朱珺是原南汇泥城人,虽说才42岁,但从事水产行业却已有26个年头。由于小儿麻痹症,他的人生注定了要比别人更为艰辛和曲折,这也铸就了他与命运顽强抗争的不屈不挠的性格。

    在帮老板做对虾批发生意的过程中,朱珺结识了郊区的一批水产养殖户。1993年,历经市场跌打滚爬后,他自立门户,雇人雇车,开始了自我创业之路。虾农们需要优质虾苗,他去海南和江苏吴江将大批虾苗运到上海,虾农的对虾产品,他负责营销,逐渐他成为一名出色的农产品经纪人。

    2002年,他在奉贤钱桥承包虾塘,开设虾苗场,将业务从流通领域扩展到生产领域,他每年向市场提供了数以亿计的虾苗,客户遍及奉贤、青浦、崇明等市郊大地以及江浙地区。在繁忙的生意场上,他不忘自我充电,上电大,去海洋大学进修,如愿拿下了大红封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证书》,成为本市为数不多的具有高级职级的水产养殖专业技术人员。

    2007年10月,原先的虾塘承包到期,他转战庄行镇,承包下这一破败的养殖场。他雇了15个人,足足干了20天,将20余口虾塘清理干净,准备恢复生产。

    在奉贤区农联会、庄行镇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决定牵头成立合作社。2008年2月,上海礼和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带动了100多养殖户,养殖面积突破5000亩。合作社采取“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集虾苗供应、对虾养殖、饲料销售、科技培训等于一体。2009年,合作社销售虾苗逾11亿尾,饲料1500吨,生产商品白对虾2270吨,组织销售水产品3700吨,总产值7650万元,社员户均增收2000元。在朱珺的带领下,合作社成立第二年便步入区级示范社行列。

    上海郊区的水产养殖发展至今,对虾养殖的自然风险实际上也在加大。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再上一层楼?朱珺曾多次与市农科专家有过交流探讨。朱珺想在虾塘里引入鳖(甲鱼),以此优化对虾的生存环境。

    鳖实际上不是鱼,因它不用鳃呼吸,不会过多消耗水中的氧气,对水体要求也不高;鳖的杂肉性可将池塘的死虾吃光,免得尸体腐烂污染水质;它追食对虾,促使对虾增加运动,增强机体活力和抗病能力。

    虾鳖混养关键是两者数量在同一口塘中必须保持一种生态平衡。为此朱珺不断摸索,他从浙江买来稚鳖,在虾塘内分别按不同比例放养,每天做工作日记,甚至半夜起床,在虾塘边仔细观察。经过两年多的对比试验,他掌握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确定明年春天将这一成果在合作社内推广,有效转变常规养殖模式。他坚信“礼和牌”甲鱼不久将成为合作社的主打水产品,在丰富市场供应的同时给合作社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记者 刘邦德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