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上海农村公路建设步入快车道
产生日期:2010-12-09 01:22 来源: 东方网
“十一五”以来,围绕加快“四个中心”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本市农村公路建设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目前,全市公路总里程已达到12030公里,其中农村公路(主要指乡道和村道)为7984公里,占全市公路总里程的66.37%。全市共完成农村公路建设3290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桥1972座,提前完成了“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3000公里,改造1000座危桥”的目标。在2005年实现“村村通等级公路”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路网结构,提高道路技术等级,为“村村通公交”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如果说干线公路是整个公路网络基本骨架的话,那么农村公路就更像是毛细血管,是遍布整个体系的微循环,保障了公路网的通达性。目前上海全市公路密度已达到184.06公里/百平方公里,持续推进的公路建设,有力促进了本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平坦的公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
“以前从没想过,一出家门就能走上干净整洁又宽阔的水泥路,就像做梦一样。”看着近在家门前总长十几公里的水泥道路,家住崇明县竖新镇仙桥村的王阿姨欣喜地感慨道。的确,网络状的公路遍及全镇各村,有效地改善了竖新镇农村公路的旧貌,给村民的日常生活和出行带来了方便,也极大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难怪农村公路的建设,被老百姓称为“顺民心、得民意、帮民富”的惠民工程。惠民村的刘女士坦言:“以前我们骑自行车出门,‘晴天人骑车,雨天车骑人’,现在道路建设好了,出行就方便多了。无论是乘公交还是自己开车,都很便捷。”
2008年,为实施“村村通公交”项目,闵行区对公交车进入行政村行驶线路上的道路、桥梁进行综合整治,新建道路14718平方米,改建道路14847平方米,整治道路22596平方米,改建加固桥梁4座,不但提高了道路等级和桥梁承载能力,缩短了城乡距离,而且为老百姓提供了“平、畅、舒、美”的交通环境,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深得民心。马桥镇民主村,坐着马桥1路公交车行驶在绿树成荫的民仙路上,村民徐老伯发自内心地赞叹,“真方便!”
打造生态公路,融入和谐新农村建设
金山区以“聚焦行业管理、聚焦功能性建设、聚焦民生工程,提升建设交通工作水平”为实践载体,围绕“为民生、谋发展、促和谐”的宗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主题,有针对性地对区域内农村公路、桥梁进行分批改造,优化农村公路路网。坚持因地制宜,把农村道路桥梁改造项目同当地的产业发展、农业旅游、村庄改造相结合,依照各村不同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色。漕泾镇的水库村,东依万担港,东南傍西横塘。村内现有的鱼塘、虾塘占总面积的22.6%,耕地占44.5%。农村公路和桥梁的改造充分结合村庄自身特色,保持了田园风光和江南水乡自然生态环境,将水库村打造为水上家园、乡村湿地,更好地发挥地理优势,发展水产养殖业,形成自身特色。
闵行区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村级道路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与满足村民出行需求,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相适应,与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相一致,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路网的通达和通畅,更好地服务乡镇经济发展。马桥镇位于闵行区西南部,黄浦江上游北畔,镇内彭渡生态园区是国家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属于该镇新农村建设规划范围的核心保护区域。记者站在新建的亲水平台上,望着不远处蜿蜒曲折的沿江路,一直延伸到尽头的黄浦江源头取水口,呼吸着江边清新的空气,令人感觉心情格外舒畅。
宝山区结合村宅环境改造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环境建设。在罗泾镇陈行村、合建村开展了生态公路建设试点,因地制宜改造农村公路,做到蓝天白云下,红花绿草相映生辉,鸟儿啼鸣、鸭子戏水,真正体现道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便捷的农村公路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先行条件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农村公路建设解决了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使各种农副产品流通更加便捷,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崇明县竖新镇仙桥村村支书管仕忠告诉记者,“以前我们的蔬菜运到市区,要耗费大半天的时间,现在一个小时就到了,可以说是新鲜直送。”农村公路的发展使农民真实感受到交通便利给他们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以崇明县庙镇联益村为例,原来农户的年收入每亩仅有1000多元,随着农村道路的建设,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种植业的巧手能匠也不断到来,大力发展翠冠梨等特色农副产品,使老百姓的年收入大踏步提高至每亩5000余元,造成了村里一田难求的可喜局面。
随着农村公路的修建,道路硬化后可全天候通车,边远的村庄也不再偏僻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得到了充分挖掘。原有的旅游景点进一步焕发青春,后起之秀的新生旅游点更如雨后春笋。地处金山区枫泾古镇的中洪村,是金山农民画的发源地。近年来农村公路的建设发展促进了当地农家乐的迅速崛起,使金山农民画走出了金山,走向了世界,为农民增收、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先行条件。崇明县绿华镇绿港村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优势明显,随着农村公路的新建改造与等级提高,村内的“农家乐”旅游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四方游客纷至沓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购农家物、品农家情、尽情享受农家乐。今年,绿港村还建立了旅游服务接待站,农家乐旅游成为了市旅委重点推荐的乡村旅游接待点。
有路必养,有桥必养
“十一五”期间,本市不断加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落实力度,推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到目前为止,本市闵行、奉贤、宝山、青浦、金山、崇明等区(县)先后出台了农村公路体制改革方案,进一步落实养护责任主体和养护资金,完善乡镇农村公路管理站的组建工作和管理人员的充实,探索建立合理的巡查机制和考核方式,同时逐步推进农村公路养护作业规范化,全面实现上海公路“有路必养、有桥必养”。
松江区13个镇分别成立了农村公路管理站和路政中队,配备了农村公路专管员,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网络,不断推进农村公路管理规范化、法制化、信息化程度,提高管养水平和创建水平。通过三年考评,目前全区成功创建农村公路文明样板路四条。
“农村公路的长效管理,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课题。必须有制度作保障,发挥属地管理主体的作用,建章立制,明确责任,加强宣传培训,指导考核,建立配套鼓励政策,才能充分调动村镇积极性,确保按标准把农村公路管养好。”沿着吴会村的汇江路,闵行区建交委分管负责人丁照强边走边向记者介绍。“按照区政府‘桥梁一体化管理养护’的思路,今年我们还启动了农水桥的移交接收工作,切实理顺桥梁的管养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实现‘有桥必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选稿:朱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