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从田头到桌头 上海农民专业合作社平抑菜价之路
产生日期:2010-11-19 01:35 来源: S--上海热线 解放日报
昨天上午9点,上海曹安菜市场内人山人海。家住曹杨新村的张阿姨特意多走15分钟路来这里买菜,原因非常简单,“价格便宜”。她掐着指头算账:这里的青菜普遍售价1元左右一斤,鸡毛菜1.5元左右一斤,而这两种菜在她家附近的菜场每斤至少要贵5毛钱。光买两斤青菜,就能省下1元钱,加上其他蔬菜、鸡蛋、肉类等,这15分钟路“不白走”。曹安市场菜价之所以便宜,是因为刚刚实行了“批售同营”。
批发,是蔬菜从田头进入市场流通的初始环节。在这个环节上普通居 民也可以来购买,价格当然降了下来。“如果其他小菜场里面的菜也可以像这样,从田头直接到老百姓的桌头,那就再好不过了。”张阿姨感慨地说。
从田头到桌头,直接对接终端市场,也是上海数千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努力的目标。从1993年起,这种农民合作组织就一直在为上海人的“菜篮子”和农民的“钱袋子”提供着重要保证。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不少合作社已经颇具规模,成为长三角地区的专业农产品供应商。
在菜价牵动万千市民神经的今日,合作社对接终端市场的思路,也许能成为保障菜价稳定的一条途径。
“让我们进菜场,菜价肯定降”
红刚青扁豆生产专业合作社社长王红刚向记者描绘过一幅“田头菜场”的美好图景。所谓的田头菜场,就是在田间现场收购农民蔬菜,再统一运到市内各个社区的销售点。“农民早晨把菜运过来,我们收好菜,白天运到市区销售,晚上结算,这样一来,蔬菜直接从田头到桌头,价格肯定便宜,各方还能大大受益。”
事实上,只要减少中间环节,直接面对居民,菜价就能降。记者采访好几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都表示,如果合作社能进小菜场,价格一定高不了。
“据我所知,常见蔬菜收上来的价格基本没有超过1.5元一斤的。”王红刚告诉记者。前几天,他从农民手里收扁豆的价格是每斤1.1元,在批发市场卖给销售商是每斤1.4元,价格上调了3毛钱。这其中的5分钱是企业要保证的毛利,另外2毛5分钱则花在了物流、人工和其他费用上。而销售商如何定价、如何转包,那就不由合作社来决定了。“我们都是走市级批发市场,也有附近的老百姓来买,但更远的居民就无法服务到了。”
蔬菜价格从田头到批发市场涨一轮,从批发市场到百姓餐桌再涨一轮,在流通环节中菜价就这样被一翻再翻。“比方说一斤白菜我们收购价为5毛,经过批发市场和菜贩之后,老百姓购买的价格肯定在1块5毛以上,”崇明健绿花菜合作社的负责人高学德说,“若我们直接进菜场设摊,最便宜可以卖8毛钱,去除运费和菜场管理费,农民多赚1毛钱,老百姓至少节省7毛钱……”
这是一个理想化的比方,但蔬菜若能从田头直接到桌头,跳过批发商、供应商、菜贩子等中间环节,“至少能让小菜场菜价下降20%到30%,”高学德说,“而且农民还能从中受益”。
这样做,不但普通居民受惠,农民合作社也能更快实现资金流转。彤遥果蔬专业合作社最近做了一个尝试,在家乐福三林店门口做广场销售,“反响好得不得了,”社长徐惠忠对记者笑着说。
“从田头到桌头”的另一种形式是“农超对接”,就是超市直接到田间地头进货,或是农业合作社直接供货给超市,把最新鲜的农产品直接摆上超市柜台,这能够使得超市以相对低的成本大量购入优质新鲜的农产品,老百姓购买的价格也会相对便宜。“大型超市对上柜蔬菜的品质要求很高,蔬菜等需要保鲜的食品有硬性的检疫、储存标准,老百姓能买到安全新鲜的蔬菜。”华日农产品产销合作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陈志荣说。
“农超对接”也已经成为本市大型综合超市农产品的经营新模式,不少大型综合超市门店都“对接”了全市乃至全国各省的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采购品种也日益增多。
“直接进菜场,没那么容易”
“我们合作社很少进小菜场,70%的农产品还是运往江桥、曹安等批发市场,这样更方便”;“我们合作社主要与学校、企业的食堂合作,只有几个社员尝试过直接进菜市场”……虽然合作社负责人都放出“进菜场,降菜价”的“豪言壮语”,但实际上很少有合作社真正建立起与小菜场的长期对接,为什么?
“据我了解,农业合作社进集贸市场设摊还比较少,虽然在价格上有优势,但单枪匹马较难竞争,合作社进菜场的积极性也不高。”上海市农委的一位负责人这样分析,“比如一家合作社进菜场设摊,首先对其他菜贩是一种压力,合作社摊位每斤白菜较普通菜贩便宜2毛,便可能会让其他菜贩的收入减少三分之一,合作社摊位可能因此遭到其他菜贩们的排挤,这对集贸市场的稳定会有影响。”
农民专业合作社想进市内的标准化菜场,更大的难题在于成本。一位合作社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某个区有10个标准化菜场,且不谈能否用一个合理的价格租下摊位,只按每个门面3个工作人员计算,合作社就要配备30个销售员,这是一笔开支。我们把菜运到各个菜场,这又是一笔开支。中间各个环节太多太复杂,费力不讨好。”
“能够进入菜场,我们当然愿意,但瓶颈也很多。”王红刚对记者表示。他们合作社去年销售蔬菜5.25万吨,如果这些菜全部进入菜场,怎么放置就是个大问题。“我们需要摊位,还需要冷库,不同种类的蔬菜有不同的储藏条件和要求。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很难顺利进入菜场。”
除此之外,大规模的“农超对接”也并非易事。一般大型综合超市对合作社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所要求,希望能够以大宗采购来降低采购成本和运输成本,不仅如此,大型超市对农产品包装、规格、质量甚至配送用的中小型货车都有严格要求。所以能为大超市供货的,一般都是配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具备科学的生产管理体系的合作社“大户”,规模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大超市面前难免显得“人微言轻”,只能投靠大型合作社,或转而寻找一些小的零售超市“对接”。
“和超市打交道很难,有时候和总公司谈好了条件,但菜运到各门店时又要大费口舌,麻烦得很,”一位较大规模合作社的负责人坦言,“超市进场费和各类费用不菲,且货款结算周期长,一般需要1个月才能结算,有时候甚至要等两三个月,所以我们进超市的积极性不高,还不如去批发市场,结账快,又方便。”该合作社仅有15%的蔬菜与超市“对接”,绝大部分销往批发市场。
合作社产品即使进了超市,获利也不多。一位合作社负责人向记者抱怨,“超市卖场的采购价总是压得很低,高了他们不要。但是菜到了他们手里,怎么卖就是各个门店说了算,提高10%-25%是很常见的。价格太高,销路就会受到影响,我们也不愿意看到这个情况。”尽管不愿意,终端价格也不可能通过协议或者合约的方式进行约束,这样只会给合作社进入超市带来麻烦。
“能不能放宽些,扶持一下”
彤瑶果蔬专业合作社在家乐福三林店门前的“广场销售”只红火了一天,就被相关部门叫停了。“这样的活动,超市全程给我们提供方便,不收任何费用,因为我们吸引了人气,帮助超市赢取了潜在消费。居民很欢迎,我们也觉得很好,就是政府部门能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稍微放宽一下,给农民行个方便。”徐惠忠说。
让蔬菜从田头到桌头,合作社呼吁政府扶持的呼声很高。“小菜场摊位费太贵,我们去和一个个集贸市场谈判也很麻烦,政府能不能为合作社在菜场辟几个摊位,给予一些补贴,扶持我们一下,”健绿花菜合作社的高德光表示,“这样不仅能让农民增收,也能让百姓减负。”
实际上,市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在重视这个问题。“合作社进菜场还不成气候,需要一个发展过程,在生产部门之外,还需要各部门的配合。”市农委一位负责人坦言。“我们正在推进蔬菜的经营组织化和销售品牌化,更好地解决产销对接问题,比如,能否让合作社直接到菜场设立专卖店,或者配送直销,也鼓励农民在农贸市场设立专柜,在稳定菜价的同时还能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在政策上也会给较大规模的合作社一些补贴和贷款的便利条件。”
不过,完全坐等政府补贴扶持,对合作社来说不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一位合作社负责人就告诉记者,他们的合作社这些年也在不断探索自己的办法,“能直接卖菜给老百姓,对我们来说也是好事,我们当然要多主动点。”
这条从“田头到桌头”的发展之路应该怎么走?“上世纪90年代上海市区曾有‘周末集市’,街道设定区域让郊区农民设摊卖菜,结束之后再组织人打扫干净,”长期跟踪“菜篮子工程”的本报老记者张伟光认为,“周末集市”颇有可取之处,“在这段时期,相关部门可以让各集贸市场为合作社专门开辟一些摊位或专柜,适当降低摊位费和管理费,给合作社一个发展舞台,菜价便能降下来。”在“农超对接”的过程中,“希望有关部门出台优惠政策,规范合作社产品进超市的收费。”这是不少合作社负责人的共同想法。
在智利,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在集贸市场中占主导地位,不仅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还能长期让农产品稳定在相对较低的价位。值得一提的是,智利的农贸市场同时允许农民、渔民和菜贩免费设摊,若物美价廉则不愁销路,居民还是有货比三家的余地。在台湾,稳定菜价主要依靠农会组织,农会组织较合作社更加专业,不仅能稳定农民收入,还能保证普通蔬菜的低价位,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此外,农会还能为农民提供低利率贷款,为农业技术革新创造条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条从“田头到桌头”的民生之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