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抑菜价 大家一起想办法
产生日期:2010-11-16 04:27 来源: 解放日报
在10月份全国蔬菜价格普涨之后,根据国家统计局昨天公布的11月上旬国内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与10月下旬相比,蔬菜价格仍在上涨:大白菜价格涨3.1%,芹菜涨4.1%,黄瓜涨5.4%,西红柿涨..0%……
民以食为天,为了平抑菜价,从上到下,大家都在想办法。一些政策,也在陆续推出之中。
【最新】
上海菜价有所回落
“这两天菜价回落了。”昨天中午1点,江桥批发市场。专卖奉贤卷心菜的批发商任士飞,已卖出近百吨菜。当天,他的批发价为每公斤1.6元至1.64元。而一周前,他同样的卷心菜成交批发价在1.8元左右。
正如许多消费者切身感受的,卷心菜、青菜、大白菜等家常蔬菜品种的价格,日前各有不同程度的回落。每天都到黄浦区徽宁菜场买菜的市民张阿姨上周日告诉记者:“今天大白菜1.5元一斤,讲讲价还能再便宜点,10月份最贵时卖到2元多钱呢。更别说西红柿这种本来就价位偏高的菜了,10月份我还买过5元钱一斤的,西红柿比苹果都贵!”
在10月份,蔬菜涨价成为“焦点”。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10月份经济运行数据,当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4.4%,蔬菜价格同比上涨高达31%。对10月下旬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监测显示,在检测的7种蔬菜中,价格出现普涨之势,其中豆角价格涨幅居前。
上海市场亦不例外。本市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江桥批发市场顾问张根兴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载着关于菜价的记录:“截至今年10月,蔬菜混合平均价每百公斤为202.3元,同比去年的182元增加20.3元/百公斤,增幅为11.1%。特别是10月份当月平均价207.9元,同比去年的155.9元/百公斤增加52元,增幅更是达到33.35%,是历年少见。”
如今,菜价为何有所回落?任士飞告诉记者,主要原因是蔬菜供应量的上升。11月上旬,上海郊区的蔬菜供应上市,虽然相比往年晚了半个多月,但在数量上较充足,大大充实了市场。
“前段时间的价格上升,一个客观原因是供应链出现了问题,引起价格波动。”与蔬菜打了30多年交道的“老法师”张根兴认为,“从2009年11月中旬起至2010年的10月,全国各地灾害频发,对主要蔬菜基地造成影响,从而数量下降、价格上升。”张根兴举例道:“山东的暴风雪对寿光基地毁坏大棚设施,作物生长受阻或毁灭;云南的大旱对元谋基地造成大幅减产,云豆等蔬菜的产地收购价大幅上升;江西南昌的豇豆基地因受灾今年几乎没有来上海,目前福建漳州的货源仅为去年的20%。”
除了天气因素外,张根兴还总结了两点:“去年大白菜、卷心菜价格太低,农民没有收益甚至亏本,今年面积少种,引起价格上升”;“各种费用的上涨,增加了各个环节的成本,推动价格的上升”。后一个原因尤其显著,这也导致即便目前价格有所回落,但仍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那么未来菜价趋势如何?张根兴说,今冬明春,重要的蔬菜供给地海南的菜大量供应上市后,根据市场供应量和价格的基本规律,预计目前回落的菜价将会保持稳定不再上涨。而批发商任士飞根据自身多年的贩菜经验,也估计12月菜价可能还会稍微回落。
生产领域:确保产量
11月9日,上海市农委一份文件中,冬播蔬菜的要求为“努力完成45万亩次蔬菜冬播任务”。
“我们把外地进沪的蔬菜称为‘客菜’,郊区产的蔬菜称为‘郊菜’。‘郊菜’的供应,是稳定市场菜价的重要保证。”市农委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上海在近年土地价格屡屡上升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在保证市场30%保有量的前提下扩大蔬菜种植面积。目前,上海本地蔬菜的市场占有率约为50%,在田蔬菜面积48.8万亩,其中绿叶菜15.3万亩,同比基本持平。
“此轮蔬菜涨价,是全国性的情况,根本原因还是各项成本的上涨,而不是菜农多赚了钱。”这位负责人希望通过本报消除一些不实误解。比如,最近本市某报报道称“西红柿合计成本0.1元/斤,批发价1.5元/斤,菜农每斤西红柿赚1.4元,获利最多”,实际并不符合事实。根据农委的最新调查,在上海郊区,如果农民自种,不包括人工费用,只算种子、肥料、农药等成本支出,每公斤西红柿的生产成本是0.56元;如果是租地种植,不算人工费用,成本是每公斤0.73元;如果是园艺场种植,算上雇佣人工支出,成本则是每公斤1.77元。
这位负责人表示,国庆以来,气候总体有利,市郊蔬菜产量有较大幅度增加。如无特大自然灾害影响,包括元旦、春节期间,本地蔬菜供应将呈现品种丰富、数量充足和价格基本稳定的态势。预计本地产蔬菜日均供应量稳定在8800吨左右,其中绿叶菜供应量在3800吨左右。生产部门还将按照市场需求,优化品种结构,针对冬季蔬菜生产,合理安排,努力增加绿叶菜品种与面积,提高上市数量等。
“有一个规律是,蔬菜的价格从田头到批发市场翻一番,从批发市场到老百姓餐桌又翻一番。因此,作为生产部门,我们也在推进蔬菜的经营组织化和销售品牌化,更好地解决产销对接问题,比如,能否让合作社直接到菜场设立专卖店,或者配送直销。既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益,也让利普通消费者。”这位负责人表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生产部门之外,还需要各部门的配合。
流通领域:多管齐下
“大白菜今天降到每斤0.78元了,比政府限价还便宜很多!”昨日电话中,正在买菜的福州晋安区市民老林,声音有点激动。
日前福州在全国首发蔬菜限价令,对市内6家主要超市80家门店销售的大白菜等4种主要蔬菜采取限价措施,菜价应声而落。老林发现几乎所有蔬菜品种都“悄无声息”地降价了,不少菜重回三个月前的“1元时代”。老林说:“这个月初,花菜最高卖到6.8元一斤,简直比肉还贵,而今天只卖3.2元,降价超过一半。”
在上海,流通领域的各类措施也在积极探索中。本月,卢湾区海上梦苑菜场就推出了两个摊位,每个值日摊上确保3个品种的蔬菜以“政府指导价”销售,售价比市场价平均低25%左右,上摊的3个特价品种中必须有一个品种是绿叶菜。以每天两个摊位计算,该菜场保持每天有6种特价蔬菜供应,其中两种是绿叶菜。昨天,卢湾商委有关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政府对菜场实行“政府指导价”的摊主每月给予一定补贴,目前正在探索更大范围的推广,让百姓吃到价格平稳而又安全放心的蔬菜,另外,卢湾区正在制订计划,对数千户困难群体进行专项补贴。
同时,首个大型“批零同营”菜场也已现申城。本市大型农贸批发市场之一的曹安市场,在晚上和凌晨经营批发的同时,白天将批发摊位“贡献”给周边居民,让周边居民得菜价实惠。市场1500余个摊位现已全部实行“批零同营”。实行“批零同营”后的曹安市场,绝大多数菜的零售价比周边菜场便宜20%以上,因而每日吸引了2万以上的消费者前来买菜。
“限价只是非常手段,只能短期奏效。”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权衡认为,此轮蔬菜价格上涨与经济大环境相关,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过剩正带来各项资源价格的上涨,并向食品领域传导。但也要看到,“蒜你狠”、“豆你玩”等农产品价格非正常上涨背后,有游资炒作的影子。因此在当前的流通领域,政府要承担起“看门人”的职责,严厉打击囤货居奇、投机炒卖等行为,保证市场稳定。
“蔬菜从田头到餐桌,每多一道环节,价格就要上涨一些。平抑菜价不妨从多方面着手,在这个特殊时期,对菜贩普遍反映的摊位费、管理税费贵的问题,相关部门可以考虑适当降低税费。”曾经长期跟踪“菜篮子工程”的本报老记者张伟光建议。
市民:“省钱攻略”形形色色
怎样才能既吃得丰富,又少花钱,对市民而言,蔬菜涨价催生了形形色色的“省钱攻略”。
一是趁超市蔬菜下架之前,淘特价菜。市民纪阿姨告诉记者,她过去买菜都去附近的菜市场,现在她隔天就会在晚上7点后到大型超市逛逛,因为那时超市里经常有特价菜和水果,比菜场里便宜不少。“青菜9毛钱一斤,市场上要卖1.5元;还有,超市的特价苹果3元多一斤。”纪阿姨还建议少买反季节高价菜。“这个天气反季节的苦瓜、丝瓜都很贵,尽量不买,多买青菜、土豆、豆芽,价格便宜,营养也好。”纪阿姨说,最近她家经常吃橘子和梨,因为价格便宜。
二是到批发市场“团购”。本市的江桥批发市场、七宝商城蔬菜副食品批发交易市场等,是白领在网上流传的“团购圣地”。网友“唐唐”表示,蔬菜批发价比外面的农贸市场便宜30%-50%,但一般来说蔬菜20斤以上才能批,而且买得越多,批发价越便宜。因此,最适合批发的是大白菜、大葱、土豆等这些相对好储存的蔬菜。叶菜则不宜批发,买得多吃不掉反而容易浪费。如果一起“团购”的家庭多,选择的品种就可以多一些。
三是到“马路菜场”买菜。记者在市中心某个“马路菜场”看到,早晨7点,西兰花每公斤8元,比边上的菜场便宜2元;西葫芦每公斤4元,便宜1元;西红柿每公斤6元,便宜3元。由于附近居民小区集中、人口众多,这处“马路菜场”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过,也不是没有问题。在这条路扫了13年地的环卫工人雷师傅说,这里每天垃圾清扫约600公斤,其中不乏烂菜叶。
如何既满足周边居民的买菜需求,又保持市容环境的整洁?对此,张伟光建议,“是否可以建设‘飞行集市’,或者‘周末集市’?比如,每天早晨有一小时,或每周有一天,在规定区域地集中摊贩卖菜,这样既便于城管管理,也方便环卫部门及时清扫,还可以把对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减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