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大实蝇的基本常识
产生日期:2010-10-15 00:55 来源: 上海市柑桔研究所
柑桔大实蝇是一种柑桔害虫,自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发生,主要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等南方桔区,上海地区处于适合柑桔种植的最北缘地带,不利于柑桔大实蝇的发生。大实蝇仅危害柑桔类,以酸橙和甜橙受害严重,柚子、红桔次之,偶而也危害柠檬、香橼、佛手。上海市柑桔研究所从2002年起开始对柑桔实蝇类害虫进行监测,至2008年四川广元“桔蛆”事件后,更是加强监测力度,但是至今从未发现过柑桔大实蝇。
一般消费者对这种虫害不必要紧张,就危害级别而言,和苹果、桃子、毛豆、青菜等果蔬里长的虫子类似,而且被害果在还未成熟时就显露出病态的黄色,并很快腐烂、脱落,因此,感染虫害的柑桔一般还没有黄熟就已落地,不会进入销售渠道。由于今年物候期推迟,柑桔的成熟期也推迟半个月左右。最近市场上销售的桔子多数还没有成熟,有些桔农抢早采收上市,里面混杂着一些还未来得及脱落的有虫桔,所以消费者应该选购成熟度较高的桔子,口感好,也可避免误食有虫桔。
柑桔大实蝇是可防、可控、可治的一种植物害虫,不会传播人体疾病。因大实蝇幼虫仅生存于植物果实中,环境是安全的,即使误食带实蝇幼虫的柑桔,对人畜也是无害的。迄今,全世界尚无因误食实蝇幼虫而致人畜患病的报道。即使发现虫果,也应该科学对待,妥善处理。
柑桔大实蝇俗称“柑蛆”,又名桔大食蝇,柑桔大果蝇。被害果称“蛆果”、“柑蛆”,是国际国内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自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发生以来,疫情呈逐年加重趋势。由于其发生面积大,危害损失重,疫区果实不准外销,给果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已成为柑桔生产上的第一大虫害。
柑橘大实蝇一年发生1代,以蛹在土壤内越冬。
成虫(数日至45天)
越冬蛹于翌年4月下旬开始羽化出土,4月底至5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成虫羽化出土躲在上午9~12时,特别是雨后天晴,气温较高的时候羽化最盛。成虫羽化后20余日开始交尾,交尾后约15日开始产卵。成虫活动期可持续到9月底。
卵(1个月左右)
雌成虫产卵期为6月上旬到7月中旬。卵产于柑橘类植物的幼果内,产卵部位及症状随柑橘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在甜橙上卵产于果脐和果腰之间,产卵处呈乳状突起;在红橘上卵产于近脐部,产卵处呈黑色圆点;在柚子上卵产于果蒂处,产卵处呈圆形或椭圆形内陷的褐色小孔。)每孔产卵2~14粒,最多可达40~70粒。每雌产卵约为150粒。
幼虫(3个月左右)
幼虫于7月中旬开始孵化,9月上旬为孵化盛期。卵在果内孵化后,幼虫成群取食橘瓣。经历3个月左右时间幼虫老熟后随果实落地或在果实未落地前即爬出,入土化蛹、越冬。
蛹(6个月左右)
10月中旬到11月下旬化蛹、越冬。入土深度通常在土表下3~7cm,以3cm最多,超过10cm极为罕见。
10月中、下旬被害果大量脱落。
柑橘大实蝇的幼虫可随果实的运销而传播,越冬蛹也可随带土苗木传播。因此严禁从疫区调运带虫的果实、种子和带土的苗木。非调运不可时,应就地检疫,一旦发现虫果必须经有效处理后方可调运。检疫除害处理可用60-Co-γ射线70Gy照射。蛹的死亡率可达100%,且对橘类果实的总糖、总酸、维生素C和固形物含量无明显影响。
上海市柑桔研究所
201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