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雷:加快转变上海农业发展方式
产生日期:2010-08-17 07:11 来源: 文汇报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经济越发展,城镇化、工业化水平越高,越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建设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是实现上海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秤砣虽小压千斤。”一句话,生动地点出了上海农业在上海发展大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尽管农业在上海经济中的比重会逐渐降低,但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不会改变,上海农业始终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经济越发展,城镇化、工业化水平越高,越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建设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是实现上海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总结国际经验,现代化加速推进期既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农业发展的风险期。把握得好,农业现代化加快;把握不好,农业发展则会出现徘徊甚至倒退。欧美各国和日本等在进入这个阶段之后,都注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进而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而拉美国家在这个阶段由于轻视农业、农村发展,陷入了经济徘徊、社会动荡的“发展陷阱”。当前,发达国家正在大力推动农业尖端科技的研发与应用,跨国公司正在加快产业布局和资本渗透,在种业等关键领域抢占制高点,这给我国农业产业安全带来了新的风险。特别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不仅没有放松农业,反而把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作为克服危机的重要战略,在新能源、低碳经济等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对未来的世界农业发展格局将产生深刻影响。
直面和克服上海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各种“瓶颈”
上海有基础、有条件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先行先试,但必须直面和克服各种“瓶颈”,包括:各类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日趋减少同农业相对粗放经营之间的矛盾;农业投入品增加与农业减少污染、确保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与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之间的矛盾;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与农业现代化要求之间的矛盾。显然,只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才能不断提高上海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十二五”期间,上海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应围绕一个目标,凸显三大功能,落实四项举措,加快五个转变。
“围绕一个目标”,就是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装备、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建设高水平的农业设施、农业组织和农业科技,不断提升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
“凸显三大功能”,一是经济功能,突出城市供应安全,确保粮食生产能力和本地产鲜活农产品的供应量;二是生态功能,突出城市生态屏障,营造都市“绿肺”,发展循环农业;三是服务功能,突出城市开放服务,拓展服务农业领域,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构建服务全国的平台。
“落实四项举措”是加快上海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一要强化科教兴农,提高科技支撑能力。以优良品种、生物技术、绿色肥料为重点,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建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加快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搞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创业教育与培训,着力培养新型农民。二要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综合生产力。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标准化农业生产基地,扶持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培育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把农业标准化贯穿到农业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三要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综合竞争力。倡导农业“接二(产)连三(产)”,延长产业链条,密切各产业环节关系,包括利益关系、信息关系、组织关系、物流关系等,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四要节能降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以节地、节水、节能为重点,推广节约型生产技术。发展循环农业,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搞好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生态农业,推广间作套种、高效立体种养,控制化肥、农药、农膜投入,防治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要确保“米袋子”、“菜篮子”,还要体现对城市的生态平衡作用
“加快五个转变”,一是加快促进农产品供给由数量增长向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转变。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要利用好上海的各种优势,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同时要推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调整,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市场竞争能力。
二是加快促进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上海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更应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重视品牌的创立和质量安全,努力实现初级产品向终级产品转变,由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转变,由无品牌、少品牌向有品牌、多品牌转变。
三是加快促进农业经营方式从小而全粗放经营向规模化集约经营转变。促进家庭经营率先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提高集约化水平;促进统一经营率先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切实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四是加快促进农业资源从粗放开发利用向节约、集约、循环和永续利用转变。上海农业最显著的贡献在于生态功能,是大城市整体环境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上海农业不仅要确保“米袋子”、“菜篮子”,而且要体现对城市的生态平衡作用。要统筹协调好生产与生态的关系,不能离开生态片面追求高投入高产出。
五是加快促进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目前上海务农劳动力的现状不尽理想,因此必须着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使其从单干型向组织型、从身份型向职业型、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要加大农民培训力度,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种养大户为重点,实施专业农民“百、千、万”培训项目,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综合素质。同时要制定扶持政策,通过定向培养、“三支一扶”、大学生和务工青年等返乡创业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新型农民投身到广阔农村,让绿色田野更加充满生机。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