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支持农业:人人可拥有现实版"开心农场"?
产生日期:2010-07-07 02:42 来源: 东方网
出生于崇明岛的倪先生,是一位小有成就的建筑设计师。这几年,出于对农产品新鲜度和安全性的忧心,他毅然回到家乡办起了一座“开心农场”,产出的生态农产品主要自给自足,同时供应市区一帮好友。其实,这也是许多城市人的梦想。
如今,梦想不再那么遥远。今年上半年,一个“青蓝耕读合作社”落户崇明生态岛,并向社会各界公开招募社员,号称是上海最大的“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的试点。今后,城市居民寻求安全食物,可以直接与特定农场的农民签订供需协议,保证全过程生态种植,市民也可参与生产和管理,产品定期配送上门。在一定意义上,市民也将是农场的“股东”,轻松拥有自己的“开心农场”成为可能。
这个模式并不是上海人突发奇想。上世纪70年代,CSA模式在瑞士起源,之后在日本得到初步发展,目前在欧洲、美洲、澳洲及亚洲都有了一定规模,仅北美就有上千个CSA农场,为超过10万户家庭提供服务。在国内食品安全备受关注、市民“回归田园”情结越来越浓的当下,带有另类色彩的“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到底有多大前景?它又能带给我们多少关于城市与乡村互动的启示?
不只为了追求开心的城乡合作
记者了解到,青蓝耕读合作社发起的“社区支援农业”试点位于崇明县向化镇南江村,到市中心不足一小时车程,但仍保持着原生态环境。青蓝耕读合作社将长期集约化使用农民土地,引进农技专家,保证全部进行生态种植,不使用转基因种子,不进行反季节栽培,并且提倡所有社员尽可能多地到田间学习和参与劳作,珍惜每一份田间劳动成果。
合作社公开招募的首批CSA社员将分为三类,一是“新鲜派”,每人拥有30平方米土地,另外全年配送40次新鲜、无污染的时令蔬菜。二是“智耕农”,合作社将提供土地、种子和种植技术服务,由社员自己到田头,亲历种植及收获过程。三是“绿巨人”,面向公司或家庭,可作为野外拓展基地、福利基地和娱乐基地,合作社全程提供农技指导及相关农业劳作服务。
综观国内外的CSA,并没有固定的经营“套路”。有些规定消费者在年初就预先支付购买有机农产品的费用;有些则让消费者成为“股东”,不仅分摊成本,还要承担自然灾害等风险;有些规定“股东”可以投入现金,也可投入劳力。CSA注重环保,提倡健康生产、生活方式;禁止使用化肥、农药以及除草剂、催熟剂等影响庄稼正常生长的化学药物。
这样的“开心农场”,收获的将不只是“收菜”、“偷菜”之类的开心。在原来的大市场机制下,农民不知道自己的产品要在哪卖、卖给谁,同时消费者也不知道他们吃的是谁的产品,他们的友好关系减弱并最终瓦解。农民要挣更多的钱,就得生产更多的东西,激素、化肥、农药等等被大量地使用。而通过CSA模式,生产的全过程将按照生态甚至有机的标准来操作,城市居民将获得真正放心的安全农产品,同时还将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对土地的伤害,有益于生态系统的平衡。
一开始就注重文化内涵,也使新探索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据了解,区别于国外的CSA,青蓝耕读合作社期望形成一种中华传统耕读文化氛围,将定期组织社员之间的交流活动,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举行讲座,还会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艺术展览和交流。
除了农产品本身以外,教育、从事生态有机农耕的经历以及文化上的产出,也是该模式的产品。该模式还将自然有效地推动城乡合作交流。
信任危机引发的农业新探索
在“社区支持农业”模式较蓬勃的泰国,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另类市场。有的是农场店铺型,消费者住得离农场很近,可以直接去购买产品。有的是社区市场型,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农民把他们的东西带到一个特定的场所,在特定的时间里卖出,可以是学校、医院等本地社区。还有的是会员型,一群消费者向农民订购产品,农民之间进行合作,送货上门。
各种市场的共同点是,体现了农民和消费者两个团体的信任和合作,其中的产品质量是绝对经得起“检验”的。换言之,当今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引发了城市人想要与农民紧密合作的愿望。
其实,上海不少农业实践者已经开始了类似的探索。前几年,市民租种菜地项目在沪郊遍地开花,就体现出了这种趋势。笔者发现,租种土地的并非全都是老板、离退休老干部等高端人群,而是有着较广泛的客户群。除了那些对土地有感情的中老年人以及把种田当成时尚锻炼的年轻人,更多的还有对农产品安全性有较高要求的人群,他们希望吃到自己耕种的纯天然蔬菜瓜果,不再让农药等威胁自己的健康,他们正呈上升趋势。还有的投资者则创意推出了“网上种田”项目,让市民吃到自己全程“监控”种出的绿色蔬菜。
不管是网上还是网下的租种农地,看起来小打小闹,但丰富了上海现代农业的内涵,推动了一产与三产的融合发展。项目使郊区土地的产出大大提升,调动了大批投资者的参与积极性。
另一种“农产品直销社区”模式也应运而生。这种模式由上海郊区一家企业创意,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扶持,主要概念就是:由市区居民直接点菜,郊区产地在6小时内送到社区,它使买菜变得“比订牛奶还要新鲜、贴心”,同时也解决了几百家郊区农民合作社的销售难题。企业定期在社区设摊销售,并发放宣传资料和点菜单,之后接受居民订菜。居民发现,送上门的蔬菜格外新鲜,青菜、芹菜等都是水灵灵的,且还“随身”携带了《农残检测报告》,安全可靠。
此外,申城近年兴起的“农产品宅配”服务,靠的也不仅是送货上门的便捷,更多的还是生产基地和经销商的诚信与品牌。因为承诺提供的都是特色生态产品,即使价格比市场价高出一大截,许多消费者也情愿埋单。
如此说来,“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并不新鲜,它早已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
另类模式能否影响主流生活?
但是,因为这种模式带有太多的理想成分和另类色彩,一些业内人士并不认为其能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在他们看来,它只会停留在小众试验的阶段。
首先,不少人认为,它不可能实现大规模生产,因而就不可能为更多市民提供产品。有人曾提出让公司参与到CSA的运作中,因为公司能够提供资源及技术,便于进行集约化生产。但更多人反对,认为公司加农户的方式本身是针对于主流市场体系的,公司首先考虑的会是利益问题,而CSA的中心思想是进行一种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有紧密联系的生产,大规模生产内在的复杂性很难让人注意到生产过程中的细节。
但笔者认为,生态生产并不仅仅是适合小规模的,只要建立严格的标准,实施严密的监管,并重建诚信体系、品牌体系,就能把“社区支持农业”放大。CSA本身是一种警示,在更广范围内传播、实践其理念,也是其内在愿望。
其次,有人认为这种模式并不能帮助农民实现致富,只有大规模的公司订单生产,才可能帮助农民实现快速增收。但实际上,“社区支持农业”并不是要靠量取胜,而是要以质取胜。在与市民团体签订合作协议后,农民在自己的小型农场里,按照生态有机标准生产的农产品,因为品质更优,并被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而且取消了中间盘剥环节,必然能获得更高的收益。
当然,“社区支持农业”要找到大量的愿意尝试新方式的农民和消费者,不是个容易的事情。一方面,农民的观念难以改变,另一方面,市民也未必能接受这种模式,许多人特别不愿提前支付费用给农场。这需要培育和推广过程。
笔者认为,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的追求永无止境,土壤等环境需要生态修复也是大势所趋,城乡互动发展更是未来主题,“社区支持农业”的理念若能经过嫁接与修改,应该能给大众生活带来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