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岛的“桃花村试验”
产生日期:2010-01-11 06:30 来源: 解放日报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从古至今很多人的美好想象,而在崇明县竖新镇仙桥村,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正在致力于他们的“桃花村试验”,以期成真。
新年伊始,这个前期探索已有一年的乌托邦式幻想,正式付诸实施——通过创意设计,融合一、二、三产业,打造世界级的生态旅游景点及创意文化交流中心。有人称,这是村庄版的“田子坊”或“八号桥”。
由同济大学学者带路,记者近日走访仙桥村,关注这项充满乐趣又不乏艰辛的试验全景。
【色】
作物为色,田上作画
冬日午后,田里一片水稻收割过后的枯枝,在阳光下呈现灰黄色,有些荒凉的味道。
但你能想象吗?“农田也可以被设计。到世博会时,这片田一年四季都将色彩斑斓。”引路的娄永琪兴致勃勃,“在空间轴上,我们把作物作为颜料,根据植被的色彩在土地上作画;在时间轴上,作物随着时间的变化本身就是一种美,我们根据不同作物的变化特性,设置一系列时间节点种植,让每种作物最美的时刻都能此起彼伏地呈现。”
这位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更愿意被称作“中国社会创新和可持续设计联盟”的总协调人。去年3月,同济大学、清华大学、江南大学、湖南大学、广州美院和香港理工大学这六所堪称中国一流的设计学院,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共同成立了该联盟,致力于推进可持续设计的教育、研究和实践。此次的“桃花村试验”也属于可持续设计项目,前期调研论证已有一年。
娄永琪所带的硕士研究生大多参加了这个项目。身为其一的李敏把农田设计作为她的毕业论文题目。“我们请了上海一家农业研究所的专家作顾问,将所有适合崇明种植的植物,按照不同成熟季节、高度、色彩等一一制表。”
原先,仙桥村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和油菜;将来,师生们已租下的9亩农田,除了这“老三样”,“务实”一些的品种可能会有菠菜、黄瓜、番茄、萝卜、青椒、茄子、玉米、花椰菜、甜芦粟、西瓜、红豆、绿豆、梨树、枇杷、桃树、葡萄、草莓等,“花哨”一些的则有迷迭香、紫薇、梅花、蔷薇、百合、水仙、向日葵、金盏菊、虞美人、茉莉、栀子、桂花、玉兰等。
不难想象,一直固守传统农耕文化的土地,将会成为一幅着色丰富、无需修饰的天然画。而这幅画的背后,或许隐藏着适合崇明的一条产业发展之路。
娄永琪说,农田设计仅仅是设想的第一步。“经过改造后的9亩农田将被切割为若干块,在网络平台上让社会团体和个人认购。方便来的,可以亲身体验,也可以借机教育孩子不再五谷不分;没空来的,或是非本市、非本国的,都可通过网上指令让农民帮忙打理,过程可在网上实时观看。等收获后,果实则归认购者所有。”现今不少虚拟社区中的种菜摘菜,就此可化作现实。
“我们希望通过这块土地上的试验进行推广,创造出农村的新型发展模式,让城市人回归自然,让城乡互动更和谐。”娄永琪说,他们的构想是,通过创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上海第一个以创意农业和生态旅游为特色的创意产业园。
【香】
回归柴灶,供暖全屋
暮色中,村里农家传出烧饭的香味,但看不到“依依墟里烟”这种想象中田园该有的景致。深吸一口,似乎不那么香了。
农村厨房改造,也是“桃花村试验”的重要一笔。“人们常说土灶烧出来的饭香,可是背后的原理却乏人关注。如果可以挖掘其中关键点,新的机会就创造出来了。”娄永琪信心满满。
三眼灶,灶台面平列三只铁锅,中间烧热水,两旁做菜。灶头墙上,是寓意吉祥的图案,多为打灶师傅中擅画者精心描绘。“在城市文化的冲击下,农村厨房逐渐用上液化气,柴灶时代渐渐消逝。”娄永琪所带的研究生朱明洁,曾与来自瑞士、墨西哥、韩国等地的数十名海外大学生在仙桥村共商“桃花村试验”,在村里农户家住了十天。她说,其实大多数农家都是柴灶与液化气并存,只是年轻人都往外走,剩些老人孩子,大家庭式的柴灶不再适用。
“有个工程技术专业的墨西哥学生,提出回归柴灶同时稍作改造,让烧水和烧饭时升腾的热气不走烟囱,而是从双面中空墙的中间走,供暖全屋。这就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设计思维。”娄永琪说,农村的厨房功能很强大,也是家庭中最有生机的地方,改造后原有亮点会被保留并放大,甚至可以推广至城市生活。
当然,灶台设计也仅是厨房改造设想的第一步。“以往,几乎所有厨房用具都由本地村民自行完成,包括打铁锅、做木质锅盖等。如今,这些手艺活收益甚微,面临失传危险。今后,我们将邀请国外的手工业艺术家,与村民共同设计、制造,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包装后推向国内外市场。不但能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让传统工艺得以传承。”娄永琪说。
身为本村人的仙桥村党支部书记管仕忠告诉记者,虽然包括他在内的村民们都不很了解“桃花村试验”这回事,但起码有两点是明白的。“第一,他们是想为我们做些事的,而且是好事;第二,村民都很支持,这点从他们刚来时召集大家做的民意测验就知道。现在,由村妇女主任陈忠芳带队,已有两家在张罗‘农家乐’,到世博会时,全村748户中将有35户开张‘农家乐’。”
由此,这条通往“桃花村”的路愈加清晰。首先,相较上海市区,崇明三岛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对土地进行合理规划是必须的。其次,隧桥通南北、天堑变通途后,游客激增成为不争事实,要真正落实“低碳旅游示范区”,单发展简单的“农家乐”是不够的。
显然,正在变革的崇明需要全新思路。或许,融合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创意之路,可以成为其中一条。
【味】
寻常村落,不寻常变革
清亮的小河边,有人在洗衣,一旁两只鸭子悠然钻出脑袋;一色的白栅栏里,农家老人一边闲聊,一边编着竹篮。研究生们说,凝神听,能听见崇明特产白山羊的叫声。
而这样一派江南水乡的韵味,归功于崇明县“自然村庄改造工程”。村容环境美化、水系景观改造等20多项工程,让村民开始真正享受到自然村庄恬静优美的乐趣。
步入村口,最醒目是两块牌子和一排路灯。牌子一为 “生态村落”简介,“行政区域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89人,是县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县级生态示范村”;二为“综合型生活污水自流增氧人工生态床”的介绍牌,即让污水通过隔油池等集中处理后排入河道的设施。一竖排齐整路灯是风光互补灯,白天变阳光为电能,夜里变风能为电能,同样生态得很。
娄永琪说,“桃花村试验”选址仙桥村的一大原因就是如上亮点。除此以外,仙桥村,除了名字带点仙气,其实只是崇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寻常村落。
“但越寻常,才越具变革空间。”在他看来,名气不小的前卫村,从住草房、喝咸水的村民为节约资源悄悄尝试沼气循环,到拥有“种、养、加、沼”的生态产业链,成为集农、工、副、商、游的生态村,“太具特殊性,反而不具普适性。”
“桃花村试验”的目标是:通过设计创新,实现农村资源和农村生活方式优点的可视化,促进城乡交流,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促进创意农业、生态服务业等农村新经济方式的产生,完善农村经济结构,重塑农村社会生活环境,最终实现一个让农民真正受益的农村可持续社区原型,并进而推广这一原型,使之成为类型。
目前,除了9亩农田,娄永琪的团队还向村里租了最东面的几间原供销社平房,建筑面积为250平方米,一并改造为创意中心。房子很破落,有两间甚至没了屋顶。但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前,它们将焕然一新:有改造后的柴灶展示,有编篮子等手工艺展示,更重要的还是成为城乡互动、网络与现实结合的衔接点。市创意产业协会、创意产业聚集地“田子坊”及“八号桥”的相关负责人,都已前来考察,娄永琪还将召集一次海内外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头脑风暴”,以确定最终模样。
2015年,米兰世博会,“桃花村试验”无论成败都将参展。“如成功,可推广;如失败,至少有人不用重蹈覆辙。”娄永琪说,他们欢迎“盗版”,因为他们希望打造城乡互动和谐发展的样板,希望通过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卷入尽可能多的人,让人们共同体验——
设计,不仅能够改变思维和生活方式,更能在推进新社会生活方式的进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记者手记
创意+生活=美好生活创意+金钱+支持=梦想成真
荒废的毛纺厂,大门打开时有沉重的吱呀声。这是娄永琪团队相中的村里另一块地,建筑面积共2万平方米左右。
在厂里工作了20多年的门卫施师傅说,自工厂因污染搬迁后,仅余他一人,平时除了少数来看房的买主,就是“这群大学生和这个老师”。就他个人愿望而言,他从心底欢迎这些叽叽喳喳、充满生气的人,因为他们不会把这个厂推倒重建。
这项被记者命名为“桃花村试验”的设计工作,项目经理是个美国女孩。走进有两层楼高的白色车间时,她情不自禁“哇”了一声,赞叹着真美,尽管此前一年间她已来过多次。“我们可以把这里建成参与式创意基地,有儿童乐园、设计公司、餐厅,有艺术家在这里画画,有个全透明的让水从脏到净的循环机器在展示……”
然而,由于厂本身的原因及出资问题等,这个“基地”梦想难以实现。对此,娄永琪的总结是,创意+生活=美好生活;而创意+金钱+支持,才可能梦想成真。
自古以来,无论“桃花源”还是“乌托邦”,都以一种小众享有的“神话”的方式存在。而崇明岛的“桃花村试验”能否最终实现,恐怕有赖于更大众群体的支持。
娄永琪说,眼下的务实与明智之举,就是借上海世博会之机尽量吸引人气,等人气渐热时,或许9亩农田和几间平房就会自然而然扩展为更多的土地和更大的空间。“到那时,我们就该好好研究环保问题了,如以租赁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等。但刚刚举步的今天,首要工作还只能是预热。”
“桃花源”是从古至今很多人的美好想象,而在崇明县竖新镇仙桥村,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正在致力于他们的“桃花村试验”,以期成真。
新年伊始,这个前期探索已有一年的乌托邦式幻想,正式付诸实施——通过创意设计,融合一、二、三产业,打造世界级的生态旅游景点及创意文化交流中心。有人称,这是村庄版的“田子坊”或“八号桥”。
由同济大学学者带路,记者近日走访仙桥村,关注这项充满乐趣又不乏艰辛的试验全景。
【色】
作物为色,田上作画
冬日午后,田里一片水稻收割过后的枯枝,在阳光下呈现灰黄色,有些荒凉的味道。
但你能想象吗?“农田也可以被设计。到世博会时,这片田一年四季都将色彩斑斓。”引路的娄永琪兴致勃勃,“在空间轴上,我们把作物作为颜料,根据植被的色彩在土地上作画;在时间轴上,作物随着时间的变化本身就是一种美,我们根据不同作物的变化特性,设置一系列时间节点种植,让每种作物最美的时刻都能此起彼伏地呈现。”
这位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更愿意被称作“中国社会创新和可持续设计联盟”的总协调人。去年3月,同济大学、清华大学、江南大学、湖南大学、广州美院和香港理工大学这六所堪称中国一流的设计学院,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共同成立了该联盟,致力于推进可持续设计的教育、研究和实践。此次的“桃花村试验”也属于可持续设计项目,前期调研论证已有一年。
娄永琪所带的硕士研究生大多参加了这个项目。身为其一的李敏把农田设计作为她的毕业论文题目。“我们请了上海一家农业研究所的专家作顾问,将所有适合崇明种植的植物,按照不同成熟季节、高度、色彩等一一制表。”
原先,仙桥村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和油菜;将来,师生们已租下的9亩农田,除了这“老三样”,“务实”一些的品种可能会有菠菜、黄瓜、番茄、萝卜、青椒、茄子、玉米、花椰菜、甜芦粟、西瓜、红豆、绿豆、梨树、枇杷、桃树、葡萄、草莓等,“花哨”一些的则有迷迭香、紫薇、梅花、蔷薇、百合、水仙、向日葵、金盏菊、虞美人、茉莉、栀子、桂花、玉兰等。
不难想象,一直固守传统农耕文化的土地,将会成为一幅着色丰富、无需修饰的天然画。而这幅画的背后,或许隐藏着适合崇明的一条产业发展之路。
娄永琪说,农田设计仅仅是设想的第一步。“经过改造后的9亩农田将被切割为若干块,在网络平台上让社会团体和个人认购。方便来的,可以亲身体验,也可以借机教育孩子不再五谷不分;没空来的,或是非本市、非本国的,都可通过网上指令让农民帮忙打理,过程可在网上实时观看。等收获后,果实则归认购者所有。”现今不少虚拟社区中的种菜摘菜,就此可化作现实。
“我们希望通过这块土地上的试验进行推广,创造出农村的新型发展模式,让城市人回归自然,让城乡互动更和谐。”娄永琪说,他们的构想是,通过创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上海第一个以创意农业和生态旅游为特色的创意产业园。
【香】
回归柴灶,供暖全屋
暮色中,村里农家传出烧饭的香味,但看不到“依依墟里烟”这种想象中田园该有的景致。深吸一口,似乎不那么香了。
农村厨房改造,也是“桃花村试验”的重要一笔。“人们常说土灶烧出来的饭香,可是背后的原理却乏人关注。如果可以挖掘其中关键点,新的机会就创造出来了。”娄永琪信心满满。
三眼灶,灶台面平列三只铁锅,中间烧热水,两旁做菜。灶头墙上,是寓意吉祥的图案,多为打灶师傅中擅画者精心描绘。“在城市文化的冲击下,农村厨房逐渐用上液化气,柴灶时代渐渐消逝。”娄永琪所带的研究生朱明洁,曾与来自瑞士、墨西哥、韩国等地的数十名海外大学生在仙桥村共商“桃花村试验”,在村里农户家住了十天。她说,其实大多数农家都是柴灶与液化气并存,只是年轻人都往外走,剩些老人孩子,大家庭式的柴灶不再适用。
“有个工程技术专业的墨西哥学生,提出回归柴灶同时稍作改造,让烧水和烧饭时升腾的热气不走烟囱,而是从双面中空墙的中间走,供暖全屋。这就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设计思维。”娄永琪说,农村的厨房功能很强大,也是家庭中最有生机的地方,改造后原有亮点会被保留并放大,甚至可以推广至城市生活。
当然,灶台设计也仅是厨房改造设想的第一步。“以往,几乎所有厨房用具都由本地村民自行完成,包括打铁锅、做木质锅盖等。如今,这些手艺活收益甚微,面临失传危险。今后,我们将邀请国外的手工业艺术家,与村民共同设计、制造,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包装后推向国内外市场。不但能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让传统工艺得以传承。”娄永琪说。
身为本村人的仙桥村党支部书记管仕忠告诉记者,虽然包括他在内的村民们都不很了解“桃花村试验”这回事,但起码有两点是明白的。“第一,他们是想为我们做些事的,而且是好事;第二,村民都很支持,这点从他们刚来时召集大家做的民意测验就知道。现在,由村妇女主任陈忠芳带队,已有两家在张罗‘农家乐’,到世博会时,全村748户中将有35户开张‘农家乐’。”
由此,这条通往“桃花村”的路愈加清晰。首先,相较上海市区,崇明三岛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对土地进行合理规划是必须的。其次,隧桥通南北、天堑变通途后,游客激增成为不争事实,要真正落实“低碳旅游示范区”,单发展简单的“农家乐”是不够的。
显然,正在变革的崇明需要全新思路。或许,融合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创意之路,可以成为其中一条。
【味】
寻常村落,不寻常变革
清亮的小河边,有人在洗衣,一旁两只鸭子悠然钻出脑袋;一色的白栅栏里,农家老人一边闲聊,一边编着竹篮。研究生们说,凝神听,能听见崇明特产白山羊的叫声。
而这样一派江南水乡的韵味,归功于崇明县“自然村庄改造工程”。村容环境美化、水系景观改造等20多项工程,让村民开始真正享受到自然村庄恬静优美的乐趣。
步入村口,最醒目是两块牌子和一排路灯。牌子一为 “生态村落”简介,“行政区域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89人,是县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县级生态示范村”;二为“综合型生活污水自流增氧人工生态床”的介绍牌,即让污水通过隔油池等集中处理后排入河道的设施。一竖排齐整路灯是风光互补灯,白天变阳光为电能,夜里变风能为电能,同样生态得很。
娄永琪说,“桃花村试验”选址仙桥村的一大原因就是如上亮点。除此以外,仙桥村,除了名字带点仙气,其实只是崇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寻常村落。
“但越寻常,才越具变革空间。”在他看来,名气不小的前卫村,从住草房、喝咸水的村民为节约资源悄悄尝试沼气循环,到拥有“种、养、加、沼”的生态产业链,成为集农、工、副、商、游的生态村,“太具特殊性,反而不具普适性。”
“桃花村试验”的目标是:通过设计创新,实现农村资源和农村生活方式优点的可视化,促进城乡交流,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促进创意农业、生态服务业等农村新经济方式的产生,完善农村经济结构,重塑农村社会生活环境,最终实现一个让农民真正受益的农村可持续社区原型,并进而推广这一原型,使之成为类型。
目前,除了9亩农田,娄永琪的团队还向村里租了最东面的几间原供销社平房,建筑面积为250平方米,一并改造为创意中心。房子很破落,有两间甚至没了屋顶。但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前,它们将焕然一新:有改造后的柴灶展示,有编篮子等手工艺展示,更重要的还是成为城乡互动、网络与现实结合的衔接点。市创意产业协会、创意产业聚集地“田子坊”及“八号桥”的相关负责人,都已前来考察,娄永琪还将召集一次海内外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头脑风暴”,以确定最终模样。
2015年,米兰世博会,“桃花村试验”无论成败都将参展。“如成功,可推广;如失败,至少有人不用重蹈覆辙。”娄永琪说,他们欢迎“盗版”,因为他们希望打造城乡互动和谐发展的样板,希望通过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卷入尽可能多的人,让人们共同体验——
设计,不仅能够改变思维和生活方式,更能在推进新社会生活方式的进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记者手记
创意+生活=美好生活创意+金钱+支持=梦想成真
荒废的毛纺厂,大门打开时有沉重的吱呀声。这是娄永琪团队相中的村里另一块地,建筑面积共2万平方米左右。
在厂里工作了20多年的门卫施师傅说,自工厂因污染搬迁后,仅余他一人,平时除了少数来看房的买主,就是“这群大学生和这个老师”。就他个人愿望而言,他从心底欢迎这些叽叽喳喳、充满生气的人,因为他们不会把这个厂推倒重建。
这项被记者命名为“桃花村试验”的设计工作,项目经理是个美国女孩。走进有两层楼高的白色车间时,她情不自禁“哇”了一声,赞叹着真美,尽管此前一年间她已来过多次。“我们可以把这里建成参与式创意基地,有儿童乐园、设计公司、餐厅,有艺术家在这里画画,有个全透明的让水从脏到净的循环机器在展示……”
然而,由于厂本身的原因及出资问题等,这个“基地”梦想难以实现。对此,娄永琪的总结是,创意+生活=美好生活;而创意+金钱+支持,才可能梦想成真。
自古以来,无论“桃花源”还是“乌托邦”,都以一种小众享有的“神话”的方式存在。而崇明岛的“桃花村试验”能否最终实现,恐怕有赖于更大众群体的支持。
娄永琪说,眼下的务实与明智之举,就是借上海世博会之机尽量吸引人气,等人气渐热时,或许9亩农田和几间平房就会自然而然扩展为更多的土地和更大的空间。“到那时,我们就该好好研究环保问题了,如以租赁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等。但刚刚举步的今天,首要工作还只能是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