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农科专家——元旦奔海南 不为旅游忙育种

产生日期:2010-01-04 02:18      来源: 新民晚报

    数九寒冬,到海南去晒太阳吧!元旦假期里,许多都市人选择海南度假游,奔着温暖阳光,白色沙滩,欢乐海浪,生猛海鲜而去。不过,上海农科院里正在流行的“海南游”却有点与众不同,假期里专家们纷纷南下,不为旅游专忙育种。对上海农业科技专家来说,冬季海南是一片“赶科研,忙冬闲”的乐土。
   
一年赶做两年活
   
    黝黑的面庞,粗黑的双手,肤色一年四季黑红黯沉,这几乎是水稻专家的“职业妆”。“夏季,上海太阳晒;冬季,海南海风吹日光照,哪有不黑的道理。”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袁勤乐呵呵地说。
   
    上海四季分明,水稻只能种一季长一代,五月播种,十月收割。搞水稻杂交育种,往往需要选育6至10代稻种才能获得一个新品种。按照上海的种植节奏,至少得等上6到10年才能选育出一个优良品种。“搞科研,等不起!”袁勤说,冬季海南温暖如春,适合加代种植。南下冬种春收,几乎是水稻育种的必修课。如此一年赶种两年田,原本“十年磨一剑”的育种时间就可以缩短成三四年。
   
    元旦前后播种插秧,春节里锄草防病害,三月下田给一粒粒稻谷授粉杂交,四月收割选种,五月回沪再次播种……冬去春回,上海海南两头跑,冬闲不闲连年育种,袁勤的隆冬“海南游”已经坚持了整整20年。只不过,他心里装满的是反季育种的辛劳和期盼,几乎没感受过普通人冬游海南的惬意和浪漫。
   
冬“游”海南结硕果
   
    农科院里,像袁勤这样的冬季海南“游客”并不少。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作物育种专家就已经开始奔波于上海与海南之间,开展加代育种,增加复种指数,缩短育种年限,加快新品种的培育。
   
    在三亚北面几十公里的警备区农场内,坐落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海南南繁基地。基地占地40.79亩,草木四季常青,光温条件优越,冬季气候非常有利于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的出苗、开花、结实,为加快缩短水稻、玉米育种进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沪选19”、“新秀”、“寒丰”、“申香粳2,4,6,8号”、“玉米沪单7号”等一个个响当当的沪产农作物新品种,国家发明奖、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农业部丰收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一系列重量级科技奖项背后,都有科研人员十年如一,多年冬“游”海南的坚持与辛劳。
标签: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