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援建都江堰农业灾后重建项目进入建设高潮

产生日期:2009-11-19 02:25      来源: 文汇报

    本报都江堰11月18日专电  (特派记者郑蔚)都江堰虽然至今没有下雪,但因为小雨,今天气温也降到了6℃—3℃。不过当记者走进位于崇义镇海云村的都江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时,感觉到工厂化的育苗大棚内温暖如春,专用温度表显示:24小时内这里的温度是23℃—15℃。毕业于四川农大的技术员刘林告诉记者,这里培植的辣椒、茄子种苗长势良好,春节前就可移栽到农田里,明年春天就可产出上市。
   
    都江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是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的重大工程项目之一。上海援建都江堰指挥部和上海市农委帮助都江堰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使现代农业成为都江堰具有“造血”功能的长效致富项目。市援建都江堰指挥部总指挥薛潮告诉记者,上海援建的都江堰农业灾后重建项目已经进入建设高潮,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聚集区今年将完成80%的实物工作量,明年3月全部建成,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沪川两地合作交流基地、农民持续增收基地。项目建成后,可新增耕地1万亩,新增粮食5100吨,核心区农民人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
   
农业重建,从体系重建着眼
   
    迎着秋雨,日前记者再次来到都江堰,这已是记者今年第三次赴都江堰采访。如果说,前两次留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如火如荼的学校、医院等建设工地,这次印象最深的则是农田里到处见“工地”:有的正在挖沟渠,有的正在建大棚。
   
    上海对都江堰的农业援建,始于去年震后不久。按照市委、市政府领导提出的“科学援建、优质援建、务实援建”的总体要求,上海市援建都江堰指挥部请市农委组织专家团队到都江堰调研,专家们走乡串户,仔细了解都江堰农业发展情况和地震对农业的影响,短短7天里拿出了一份系统的《关于都江堰市农业灾后恢复若干问题的报告》,受到都江堰当地领导的支持和好评。
   
    上海市农委还帮助打造都江堰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针对都江堰农业发展情况,分别在崇义援建都江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在胥家援建一个种猪场,并委托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和南汇祥欣公司为都江堰编制实施方案,援建资金分别为3100万元和1200万元,目前园区的蔬菜温室和种苗工厂已经投入生产;种猪场项目也完成了开工前的所有手续,将在年内建成。
   
农业升级,从现代农业着手
   
    都江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智能化大棚占地5000平方米,今年5月初建成。该大棚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均由电脑控制。叶子尖尖的辣椒苗、茎部淡紫的茄子苗郁郁葱葱,仙客来、凤梨、蝴蝶兰等花卉成片开放,景色如春。总经理柯建国告诉记者,半年来,该园区已经培育有机蔬菜种苗1800万穴。这些种苗由当地政府“买单”后送给受灾农户种植,直接造福农民。而培植的各种花卉,也已进入了成都市场。
   
    这一示范园区只是都江堰十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的亮点工程,整个项目区主要集中在都江堰平坝地区三横三纵骨干道路两侧的基本农田,包括聚源、青城山、向峨等12个乡镇,将着重建设农田基础设施、“粮-猪-沼-肥-菜”循环农业、高效生态农业、现代生态家园与休闲旅游农业等四大体系。目前,除上述项目外,90座沿山地区的提灌站也已经分别开工建设。
   
农民致富,从搭建商贸平台着力
   
    市援建指挥部还帮助都江堰特色农产品进入市场开辟“绿色通道”,帮助灾区农业龙头企业尽快恢复生产,解决农产品难卖问题。今年9月,在上海举行了都江堰专场农展会,现场销售农产品103万元,本市企业与都江堰农业龙头企业签订了2.48亿元农产品购销合同。指挥部还组织了都江堰1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的产品通过“绿色通道”进入上海百联集团下属的世纪联华、华联、吉买盛、罗森、联华快客等零售企业,以及光明集团下属农工商超市、上海第一食品商店等零售企业,得到当地政府及农户的欢迎。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取得销售业绩3000多万元。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