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区“增收四季歌”的庄行旋律
产生日期:2009-10-26 03:01 来源: 解放日报
金秋十月,万亩蜜梨刚销售结束,田里金灿灿的稻谷又熟了,于是庄行镇农民又兴冲冲地忙碌起来。他们要忙的事情,不仅是赶紧下地收割稻谷,还要参与镇里即将举办的“庄行新米节”的筹备;而在稻谷收割完毕后,他们还要播种万亩油菜,以备明年的上海菜花节之用。
“春赏菜花,夏食羊肉,秋品新米,冬看民俗”———地处上海远郊的庄行镇,正在唱响乡村旅游的四季歌,而这也是当地农民增收的四季歌。乍一看,是乡村游盘活了这个偏远小镇,但实际上,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背后,还有当地关于大城市远郊新农村建设的种种创新探索。
少了农闲,鼓了腰包
对于农民来说,他们向来有“农忙”、“农闲”之分。但在如今的庄行镇,农民每个季节都显得格外忙碌,根本没有了以往的农闲时候,当地举办的菜花节、伏羊节、新米节等,让市区游客接踵而来,也让当地农民忙得乐开怀。
今年,庄行举办伏羊节的七八月期间,正是当地万亩蜜梨成熟上市的季节。“第一个月,一位老顾客一下子就购买了680箱蜜梨,之后带来的新顾客,又订购了差不多这个数目的蜜梨。”潘垫村农户夏仁火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老夏是村里最大的蜜梨种植户,已经从事蜜梨种植13年,现在已组建起了一个蜜梨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也从最初的6亩发展到了现在的100多亩。以前,他的梨能卖到每公斤5元已经不错了,但现在,通过规模经营,加上庄行“上海蜜梨”品牌名气越来越响,他的蜜梨售价已经达到了每公斤12元。
问及老夏今年蜜梨的销售情况,他感慨地说:“自从启动乡村旅游后,销售情况是一年比一年好。这除了靠我们自己把蜜梨种好,还多亏了镇里搭建的平台,比如今年举办的伏羊节。”据了解,伏羊节期间,庄行镇还特地举行了“蜜梨品尝推介会”,会上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等多个大型采购商与庄行合作社签订了购销协议,并建立长期的购销合作关系。此外,该镇旅游公司还启动了一个“采摘园”项目,为果农与游客、市场对接搭建平台。依托乡村旅游,提升“上海蜜梨”品牌效应,使蜜梨真正成了当地农民的摇钱树。
在潘垫村入口处的牌坊旁,有一块偌大的场地就是“庄行羊肉美食广场”。在菜花节、伏羊节期间,这里总是热闹非常。靠路旁的第一家就是孙家羊肉馆,老板是潘垫村村民孙桂贤夫妇。老孙说,他们原是种田的农户,自从今年菜花节期间政府出钱对他的自住房屋进行了拆建,他家就变成了现在这个前店后院式的房屋结构,他便就地取材开起了农家乐餐馆。老孙家一共5口人,店铺主要由老夫妻俩经营,儿子、儿媳在周末或是闲暇时搭把手,同时还聘用了五六位长期工。扣除各项成本,小店在菜花节和伏羊节期间的净收入达到了5万元以上。
除了孙家夫妇,在家里自发搞农家乐的农民还不少。比如潘垫村十组的农民陆仁贤,去年菜花节期间尝试在家里接待游客尝到甜头后,今年整修了房屋,并请来10多位村民帮忙,正式推出“农家乐”,10多天里收入接近5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菜花节期间,仅主会场区域就接待游客36万人次,实现潘垫村区域旅游收入380多万元。伏羊节期间,当地共接待15万人次,直接餐饮收入就达到750多万元,同时还有效带动了庄行蜜梨以及其他农产品的销售。今年,庄行蜜梨产量有3万多吨,伏羊节期间,通过举办品尝会、游客现场采摘购买等田头销售模式,就卖出了整个产量的60%,不仅减少了外销的运输成本和损耗,而且有效提高了蜜梨的销售价格,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大大调动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多角度的“三农”探索
看起来,庄行镇主要依靠办节热闹了远郊农村,带动了农民增收,但实际上这背后是一连串的关于“三农”资源的全新整合,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全方位规划、实践。否则,即使办了节,也聚不了人气,农民也留不住游客,更不谈可持续的长久发展。
奉贤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庄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包括四方面:一是聚焦重点、产业主导,着力推进现代农业规模经营;二是创意推动、企业运作,“接二连三”推动三产协同发展;三是科学规划、板块发展,不断完善形态和功能布局;四是打牢根基、点上突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聚焦重点,就是首先要破解农业这个难题。创意推动,解决农业的现代化以及同其他产业关系问题。这两者共同解决经济问题。板块发展,解决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个全局问题。点上突破,主要解决农村问题和新农村建设的效率问题。这四个方面共同推动,最终解决农民这个根本问题。
首先,是聚焦重点、产业主导,着力推进现代农业规模经营。作为资源稀缺地区、生态敏感区和以农为主地区,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产业为先导和基础,首先在农业发展上取得突破,才可能真正带动、解决好三农问题,盘活郊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此,庄行镇在做好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土地集中,同时进行设施改造,集中财力优先加强土地整理和农业设施改造,大力实施设施粮田和设施菜田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打下物质基础。该镇还实施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生产,促进农业耕作和种养品种集中,在全镇规模种植无污染的粮食、蔬菜、水产、油菜、蜜梨“五个一万亩”,努力做大、做优、做精、做强现代特色规模农业。
其次,是创意推动、企业运作,“接二连三”推动三产协同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找到实践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具体实现途径。在当今时代,创意也是重要的生产力,它不仅能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业装备现代化、生产管理标准化、经营方式组织化、产加销一体化,还能“接二连三”,使农业、工业、服务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联动发展、融合发展、混业发展。
庄行实施“科技兴农”战略,走同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合作之路,借助科技力量促进农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服务创新。如水产养殖注重种养、科研、观光、生态为一体,利用食物链原理探索农业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实行立体养殖及其相关的立体种植。该镇还进行旅游带动,开展明清老街整修保护工程,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对形成于1368年的庄行老街进行修复保护,使其恢复江南水乡古镇风貌。同时,镇里还精心设置乡村农业旅游产品,推出植物迷宫“乡村田园生态风光游”、采悠园“乡村农事体验游”、群艺馆“乡村民俗风情游”、农耕园“野外体验游”、潘垫农家乐“乡村亲子度假游”和逸趣园“乡村休闲垂钓游”6条旅游线路。集中打造“菜花节”、“伏羊节”两大节庆品牌,深度挖掘农业风光、风味美食、民俗表演、历史故事、田野婚庆等旅游元素,增添旅游节庆的时尚性、互动性,带动三产发展和农民增收,扩大庄行新农村建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三,是科学规划、板块发展,不断完善形态和功能布局。根据总规划和分规划,全镇将形成“五区一轴”的功能形态布局,即以浦卫公路为南北主轴,自北向南分别形成北部生态保护和粮食生产区、中西部水乡旅游和现代农业规模经营区、中东部工业旅游和工业发展区、中部城镇居住和服务业核心区、南部乡村旅游和现代农业规模经营区。
另外,是打牢根基、点上突破,促进村级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庄行镇将新农村建设聚焦到村,打牢村级根基,把农民作为建设主体,把农民增收作为目标和归宿,坚持自下而上、内因突破。同时,选择从具有坚实内生型经济基础的潘垫村这个“点”首先突破,率先取得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性成果。2008年三村合并的新潘垫村成立后,村农业核心区、现代农业创意园、健康水产养殖基地和村企合作新农村建设示范区陆续建成,全村作物和水产规模种养面积达6700亩,当年村三次产业总产值1.8亿元,纳税1000万元,加上菜花节、伏羊节两张“王牌”,使该村人均纯收入高出镇均水平700元。
庄行的新农村启示
业内专家指出,综观庄行新农村建设,之所以能异军突起、形成特色,关键是秉承了一系列科学方法和理念,这也能为市郊其他地方的新农村建设带来一些启示。
坚持以改革谋发展。大城市远郊以农为主,政府财力有限,生态保护区产业发展受限,现有生产对象、公共配套、交通条件和技术程度不允许农业耕作距离过远,农民的文化素质难以转移就业,并且部分农民存在认识差异和攀比心理,这些因素决定了当地走“村包围镇”的新农村建设路子。
坚持以发展助建设,通过调整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把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新农村建设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把农业发展作为根本,才能打开新农村建设新局面。庄行立足本地建设新农村,实行“村庄革命”,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农民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益的提高,实现了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找到了拉动内需、提高就业、实现富民增收的有效路径,真正推动了新农村发展。
坚持以创新促建设,调动一切积极手段和因素,将新农村建设艺术化。在大多数地方,新农村建设都必须主要依靠自己,这就需要当地政府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提高驾驭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庄行镇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运用创意艺术,实行投入创新、运作创新和策划创新,调动各种经济、文化手段和政治、政策资源,使市、区、镇、村各级组织都来谋划新农村建设,政府、企业、社会都来参与新农村建设,实现了政府投入最低化、农业创收多样化、农民收益最大化。
坚持以局部推全局,面上打基础、点上求突破。庄行通过政府投入公共配套从面上打基础,然后集聚一切有利因素,通过创意农业推动整个农业发展,通过潘垫村推动新农村建设迅速出效果,带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名气,以点上的质变带动面上的量变、最终实现整体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