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蔬菜产业需要不断突破

产生日期:2009-10-12 02:22      来源: 解放日报

  上海,这个拥有近2000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年消费农产品价值达1000多亿元。“三天不吃青,肚里冒火星”,上海人对吃菜的挑剔和偏执也是出了名的。蔬菜,特别是绿叶菜,对上海市民来说,如同空气和水一样,须臾不可离开!据统计,目前上海年蔬菜消耗量高达600万吨!金山银龙蔬菜,是在上海实施第二轮菜篮子工程,近郊蔬菜基地向中远郊转移中应运而生。十年创业路,银龙蔬菜在不断突破中实现了做大做强。

  突破地域空间:

  实现蔬菜基地战略转移

  面临金融危机和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银龙蔬菜领头人夏金龙深感蔬菜生产面临着严峻挑战,主要表现为“四高一平”,即郊区土地租金高、劳力成本高、农资成本高、土劳比例高,然而蔬菜价格持续走平,有时会下滑。因此,要确保银龙蔬菜周年生产、周年供应,光靠本地区5800亩基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利用全国已经形成的大流通大市场格局,充分利用我国经纬度线长的优势,实行跨省经营、基地外移战略!2007年起,银龙终于实现了跨省基地零的突破,到今年上半年,从东北到海南,在全国9个省市,建立了3.5万亩蔬菜基地,形成了一年四季都有银龙蔬菜上市的格局。现在上海银龙内销市场每天供应100吨以上,每天有15万市民可吃上银龙的蔬菜。

  突破市场怪圈:

  既服务上海又漂洋过海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存在着“多啦多啦,少啦少啦”的波动性怪圈,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产销平衡机制。上海年销售蔬菜近600万吨,其中郊菜约占57%,虽然银龙年上市销售蔬菜量还不到郊菜的5%,但是夏金龙凭着他“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他要用小银龙扭转大市场,破解蔬菜供应“多啦多啦,少啦少啦”的历史性难题。他的公式是“上海缺菜,外省市基地进来;上海多菜,漂洋过海。”

  拓展海外市场,谈何容易。为了发展外贸蔬菜,银龙蔬菜连闯了三大关:一是闯过市场需求关。为了跻身国际市场,银龙蔬菜重点发展生菜、西兰花、芦笋等蔬菜品种,广建基地,不断满足国外客户的要求,目前已出口日本、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韩国、阿联酋、新加坡等国家。二是闯过了保鲜关。银龙蔬菜出口到加拿大需要35天,但它完全实现了保鲜。三是闯过了周年供应关。

  突破传统管理模式:

  以质量品牌引领产业发展

  作为一家集“生产、加工、贸易”为一体的上海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银龙蔬菜还积极突破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转向“实惠型、效益型、规模型、科技型、安全型、生态型”品牌产业。

  狠抓源头,依靠自身力量创建工厂化育苗场,是转向自主创新的关键。他们投资2000万元,改造了8个农场的基础设施,从荷兰引进了播种机,建成了自己的育苗工厂,成功培育了金绿1-7号西兰花、金优系列结球生菜等优质种子,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西兰花原进口种子价格每亩300元,而银龙自繁的每亩仅80元,降低了73.3%。目前,银龙育苗场已成功自主繁育了西兰花、生菜、抗逆青菜、白花菜、黄瓜、水果黄瓜、卷心菜等数十个品种。把质量安全作为公司的生命线,银龙还建立了严格的生产责任制和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突破用工方式:

  为菜农构建长效增收致富机制

  小小一棵菜,市民盘中餐,农民手中情。在银龙基地从事生产的,大多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老农民。银龙妥善处理与原土地承包者的关系,凡将土地流转给银龙,又愿意继续种菜的农民,银龙把他们转化为新时期蔬菜产业化工人。他们不仅可以得到土地流转后的租金又可以在银龙得到劳务收入,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增加从业人员的收入,银龙还建立了“以量计酬”的劳务管理和分配制度。据统计,去年银龙职工平均年收入达到19704元,比金山区农村劳均年收入增加82%。同时,银龙与流出土地的村民,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成为基地的合同制职工,并纳入了小城镇保障。这样,银龙的职工成为拥有“租金、薪金、保障金”的新型农业工人。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