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治恶水 恶水出鱼虾
产生日期:2009-09-23 03:09 来源: 上海科技报
自古以来,盐碱地一直被视为穷山恶水之处,除了白花花的盐之外,几乎寸草不生。然而,上海科研人员挥动着科技的“魔术棒”,把既不能供人畜饮用又不能浇灌庄稼的盐碱水变成“人造海水”,将远离大海的万亩盐碱地化身为鱼虾活蹦乱跳的养殖塘。
记者从上周五河北沧州举行的全国“渔业科技服务年”标志性活动盐碱地渔业产业化现场会上获悉,位于上海的东海水产研究所的盐碱地渔业产业化技术,正向全国其他8个省市推广应用。
从死寂水坑到热闹鱼塘
傍晚的沧州黄骅南大港盐碱地水产养殖示范基地里分外忙碌。农民们正从划动着的小船上,向一个个数百平方米大小的鱼塘撒下饲料。波光粼粼的池水顿时沸腾起来,几百个涌动的黑色脑袋不停在水面忽现忽闪,争抢食物。这些是原产于非洲的罗非鱼,它们在海水和淡水里都能存活。
在一个池塘边,一位年逾花甲的农民刚刚拉起一网南美白对虾,网里不少活蹦乱跳的对虾已经有成人虎口那么长。“这还不是最大的,这里的虾最长可以长到20厘米,9只虾就足有半公斤重。”与罗非鱼一样,南美白对虾也能在淡水或海水的环境中生活自如。
在示范基地的一隅,是预留的二期场地。这里有一个巨大的人工挖掘的水坑。挖走的土进了旁边的烧砖场。水坑里死气沉沉,水面波澜不惊。水坑周围遍布着白色的痕迹,除了几根芦苇顽强地伫立外,其它植物没有一丝生命的迹象。“坑里的水就是盐碱水,白色的痕迹则是盐碱水渗出土壤后留下的痕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盐碱地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来琦芳说,“盐碱池塘就是由这样的水坑改造过来的。”
沧州,施耐庵笔下的这片穷山恶水是林冲发配之地,在过去的10年里已经有7万亩死寂的水坑变成了热闹的鱼塘。由此带动开发利用盐碱荒地面积近20万亩,范围遍及黄骅、海兴等12个县市的近百个乡镇,目前已有养殖者约4000余人,养殖户1000余户。盐碱地水产养殖新增产值12.23亿元,约占沧州渔业经济总量的10%,平均亩效益达2000元左右,使得一些村摘掉贫困村的帽子、一部分农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从前人误区到今日奇迹
创造沧州盐碱地水产养殖奇迹的,是东海水产研究所水产研究员王慧和她的团队。在她之前,有不少水产养殖专家试图攻克盐碱地养鱼的技术堡垒,却遭遇了一次次失败。在仔细研究了大量盐碱地资料和前人失败的试验材料后,王慧和她的团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看法:盐碱水是有“血型”的。
由于世界上的海水和淡水都具有稳定的内部化学结构成分,因此人们很自然认为盐碱水也具有这样的特征。王慧认为,这就是误区所在。就如同人有不同的血型,盐碱水也因为离子比例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血型”。在试验了几种西北盐碱水的水样后,她发现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从1991年开始,王慧在上海奉贤养殖基地实验室度过了3年艰苦的研究时光,并最终弄清楚中国内陆盐碱水的水型和水质多达几十种。不同地区的盐碱水不一样,即使同一地区也会因天气、环境不同而不同。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研制出调控盐碱水化学成分的多种改良剂,使得盐碱水符合养殖生物的要求。
1994年,王慧带队到陕西大荔,在0.8亩的盐碱地里开始养殖对水质要求很高的中国对虾,2年后她们首次获得成功。1999年,王慧和她的团队入驻沧州,她们根据当地盐碱水特性,调制出多种配方的水质改良剂——“赛蓝”,并与生物、物理等治理技术有机结合,改造盐碱水。同时,先后筛选近20种优良海水养殖品种,移植到不同类型的盐碱水体中,至今已有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罗非鱼、梭鱼、西伯利亚鲟、三疣梭子蟹等广盐性海产品。
从追求数量到生态优先
在水产养殖取得成功之后,一个更为远大的目标摆在科研人员的面前:利用生态养殖方法,治理盐碱地,改善当地环境。
我国是一个盐碱地较多的国家,有14.8亿亩盐碱地资源,另外还有约6.9亿亩的低洼盐碱水域和约占全国湖泊面积55%的内陆咸水水域。“若开发利用5%的盐碱地水域面积,全国水产养殖可新增养殖面积1.05亿亩;按每亩达到全国平均亩产值的一半计算,国内每年就可增收超过600亿元。”来琦芳说。
从原来单纯追求数量到注重生态的、可持续的养殖,东海水产所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养殖方式,如鱼虾混养、虾贝混养等。“其中一种‘上农下渔’的模式还能逐渐改良盐碱地。” 来琦芳告诉记者,把建造鱼塘挖出的土堆积在塘边上种植作物,通过灌溉把土壤中的盐碱物质冲刷到鱼塘里。一则降低了土壤的盐碱度,另一则满足鱼塘所需。“在我国每年3%耕地盐碱化的严峻形势下,水产养殖更需要与盐碱地治理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