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生态旅游攻坚三大难题
产生日期:2009-09-17 02:58 来源: 解放日报
今年10月底,长江隧桥就将开通,制约崇明旅游业发展的交通瓶颈即将得到破解;明年上海世博会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将顺道到崇明“小憩”。两大“利好”因素将拉动崇明游客接待数量的直线上升。
去年崇明共接待游客112.52万人次,旅游直接营业收入2.73亿元。预计到2011年,崇明旅游年游客接待量将比2008年翻一番,达到约220万人次左右;全县旅游业直接收入要比2008年增长160%,达到约7.2亿元。面对即将蜂拥而至的游客和持续上涨的旅游消费,崇明岛上的旅游景点、配套设施、餐饮服务能否同步跟上?崇明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彰显“生态”旅游的魅力?
崇明县副县长杜松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深入剖析了崇明旅游业亟需解决的“三大难题”及应对之道。
生态与旅游契合
崇明三岛总体规划提出:崇明的发展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三岛功能、产业、人口、基础设施联动,依托科技创新,推行循环经济,发展生态产业,努力建成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岛区。按照规划要求,未来崇明将建成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森林花园岛、生态人居岛、休闲度假岛、绿色食品岛、海洋装备岛和科技研创岛。世界级生态岛的功能定位,决定了旅游业在崇明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结合生态岛建设,崇明旅游项目聚焦生态休闲旅游及农业旅游,根据《崇明县2009-2011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若干领域行动纲要》,崇明旅游业将着力建设崇西湿地健康旅游体验区、崇中森林休闲娱乐旅游区、崇东休闲运动会展旅游区、长兴岛工业科普教育旅游区、横沙岛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等重要区域,努力打造崇明“生态休闲”旅游品牌,高标准开发产品,大力度提升服务,全力推动崇明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瞄准这一目标,崇明旅游业发展正在进行“生态结构”调整。首先是旅游项目的“生态”调整,以刚刚开幕的2009崇明森林旅游节为例,在保留老毛蟹节、灶花艺术节等经典节庆活动的基础上,全新引入了“生态之旅”森林交响音乐会、崇明农家乐采撷欢乐游等特色项目,紧扣“生态”与“农业”主题,努力实现农旅结合、农商结合。其次是旅游服务“生态”调整。旅游行业环保节能意识不断加强,据介绍,崇明县旅游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出台,各星级旅游饭店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投入绿色旅游饭店的创建。目前,锦绣宾馆的照明用电已全部使用节能灯具;顺利大酒店在卫生间内使用了节能型马桶,还为员工浴室安装水流调节控制装置;宝岛度假村关闭了内部的洗衣房,将布件送至社会专业洗涤厂清洗,仅这一措施就节约了10多万元电费,洗涤费用同比减少29%。
政策聚焦旅游
旅游业具有显著的辐射性和带动性,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扩充就业渠道,而且还可以联动发展其他相关产业。对于崇明而言,发展旅游业还具有推动农业经济的重要意义。正如杜松全所说,生态旅游将崇明的优质农产品推介出去;优质农产品又将吸引更多游客来到崇明,两者形成的是一个良性互动。
崇明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正在加快。据介绍,崇西明珠湖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已初见雏形;崇中森林休闲娱乐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启动;崇东陈家镇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也已排定工作计划;依托陈家镇旅游集散中心、明珠湖公园服务区等两个集散中心及南门地区交通枢纽,崇明还将建设3个旅游纪念品、土特产销售市场。
崇明县旅游局会同县有关部门,于今年9月共同出台《关于进一步扶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通过资金扶持、贴息扶持,政府将引导旅游投资向重点发展区域聚焦。为弥补旅游快速发展、游客迅速增长与餐饮、娱乐等配套设施发展相对滞后之间的断层,有关部门将对在旅游重点发展区域投资建设餐饮、娱乐、购物(除宾馆外)等配套项目且自主经营的企业,按照其实际房租或地租总额,在三年内由县财政给予第一年全免、后两年减半补贴的扶持,以此鼓励并推动配套项目建设。《意见》还规定,在旅游重点发展区域经营旅游项目且利用本地劳动力的企业,可按照有关文件规定享受政策扶持。鼓励发展农业旅游和“农家乐”,在农业旅游的市场准入、税收优惠、金融服务、项目用地等方面给予扶持。
攻坚三大难题
杜松全说,在崇明生态旅游的发展道路上还有三大难题,相关对策正付诸实施。
生态旅游发展的第一只“拦路虎”是旅游资源零散问题。旅游作为综合性产业,具有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显著特性,这也决定了旅游业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构建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格局。只有这样,才能实行旅游统一规划,加强资源整合。崇明的实际情况是,各旅游景点分属不同部门、行业多头管理,如农家乐村由所在镇村管理,博物馆和金鳌山公园属文化系统,东滩鸟类保护区又由市有关部门管理,各景点间存在着“横向联系难”、“产业扩张难”的现实问题,很难统一“步调”,更谈不上统一规划了。为“铲除”这只“拦路虎”,崇明县有关部门首先对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明珠湖和西沙湿地加以整合。通过多方协调,目前以上三个景点由新组建的崇明县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经营。这一运作模式一旦成熟,将有望串联起崇明全县的旅游景点,攻破资源整合难题。
旅游人才匮乏是崇明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崇明旅游部门中,旅游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专业人才屈指可数。这一棘手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游客纷至沓来之日,也就是崇明旅游业“瘫痪”之时。解决这一难题,崇明采用了“两步走”的方法。人才培养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完成,对于眼前的项目,崇明将有选择地采用委托管理模式。同时,一项旅游人才培养工程正在推进落实。按照计划,接下来的3到5年内,崇明将引进10名高素质旅游行业管理人才,培养100名左右高水平旅游企业骨干经营人才,培训1000名左右高技能旅游服务人员,逐步解决崇明旅游人才短缺难题。
缺少知名旅游品牌是摆在崇明旅游业发展路上的又一道“坎”。目前,崇明的旅游项目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缺乏再造升级的能力。要跨过这道坎,崇明旅游业必须内外兼修。一方面需要进一步促进旅游要素协调发展,实现旅游产品结构由单一观光游向商务、会议、度假、休闲游转变;注重实施精品战略,加快重点景区建设步伐。另一方面则需要积极引进“外援”,选择性地引入一批符合生态岛建设标准的项目,增强崇明旅游业发展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