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黑臭河道如何治
产生日期:2009-09-07 02:08 来源: 解放日报
为迎接世博会的召开,上海正在动员全社会力量来消灭城市中的“脏、乱、差”。作为江南水乡的上海郊区,水环境整治的成效尤为显著,许多河道重新露出了若干年前的清秀容颜,更受到了众多垂钓爱好者的青睐。但是,在一些城镇与乡村的结合部地区,仍集中存在着不少的黑臭河道,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也是黑臭河道“歼灭战”中最后的堡垒。目前,金山等地区率先提出,要在年底前消灭所有的城乡结合部黑臭河道。城乡结合部的黑臭河道,治理难在哪儿?
协调难
一条战斗港,“战斗”若干年
水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实大多数的黑臭河道都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因为乡村河道两岸人口分散,工厂也少,所以对河道的侵害很少会达到“黑臭”的严重程度,而城市内部由于管理越来越有序,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等逐渐实现了集中处理,整治河道也能快速见效。但城乡结合部就不同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这里的人口越来越多,企业也相对集中,但由于分属不同部门或地区管理,大家“都管,也都不管”,同时市政规划也未及时跟进,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管网更没有延伸过来,“黑臭河道”的出现和长期存在就不足为奇了。协调难,是整治中的普遍难题。
石化街道的战斗港,可以说是金山区“最著名”的黑臭河道。早在2003年,河中的鱼儿已不见踪影,即使冬天也散发出难闻的味道,两岸的2000多户居民常年不敢开窗,对此深恶痛绝。家住战斗港近旁的东泉新村的盛先生,当时是金山区水务局的副局长,对此有切身体会。他说,水务局每年接到的百姓投诉有三分之二涉及石化街道,而其中又有一半以上是关于战斗港;同时,每年的区人代会上,代表们也是反复提到这条“臭名昭著”的河道的治理问题。
对于这条河,金山水务部门也感到一筹莫展,因为他们已经进行过多次治理,但始终不见效。在2001年和2002年,该区就对6300米长的战斗港进行全面疏浚,虽然清理了河底淤泥,拓展了河道宽度,但并没有改变河水的黑臭。2003年开始,区水务局又开始实施为期三年的生态修复工程,往河里投放复合酶生物促进剂,激活水环境中原有的土著微生物群落,并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乳化和降解,消除水体的黑臭现象。但是,每年都只取得了短暂的成效,过一段时间河水又发臭了。
关键原因,就在于战斗港所处的是城乡结合部,管理部门太多,协调上存在难度。据介绍,战斗港南段属于石化城区,而北段属于山阳镇,有的地方属于区级河道,由区水务部门管理,有的地方属于镇级河道,由镇里负责管理,还有的地方被小区围墙围了起来,应由小区实施管理。负责方太多,不负责现象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同时,战斗港所在地区的市政规划也迟迟未落实,市政管网的沟通不能实现,污水源头就不能堵死,治理也就难以见效。
今年,金山区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将“战斗港的治理问题”列为重点整改项目。于是,水务部门作为牵头单位,统一协调战斗港治理中的各方力量,制订了多管齐下的治理方案。首先,通过部门联手,在今年5月终于对河两岸的居民和企业完成了截污纳管,彻底堵住了污染源。其次,区里合理调整了水系规划,将一条“掐”断战斗港的道路改建成了一座桥,同时打通战斗港与附近两条河,终于把“死港”变成了活水。同时,水务部门还拓宽河道,建设泵站、绿化河岸,并继续实施生物修复水质的方法。如今,战斗港的黑臭现象终于被根除。
施工难
居民傍河居,治河先护房
城乡结合部的河道,往往吸引了许多百姓傍河而居,其中不少房屋还是违章搭建。这就给河道整治带来了第二个难题:施工难。一方面,在施工前要拆除违章搭建的房屋,这需要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紧邻河边的一些房子已经年代久远,施工会直接影响居民的安全,所以在治理河道之前常常要先对房屋地基进行加固。同时,由于居民房屋太过密集,河道整治的许多材料就少了堆放场地,大型机器进出也十分不便。另外,河道里清出的大量淤泥,运输和堆放都是难题。
朱泾是个古镇,朱泾市河是条上了“年纪”的老河。市河曾经地处城乡结合部,虽然河道狭窄,但两岸聚集了大量的民居,其中不少还是有保护价值的老房子。这就给市河整治带来了麻烦。
记者来到市河边的一处老房子跟前,只见河边立着一块碑,上书“张旭初宅”,原来这房子还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处房子虽然十分高大,但却是紧挨着河边建成,其他房子也是如此。朱泾水务站站长李金花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开始整治河道,但此前已花了一年多时间开展动拆迁工作,最终把10多户居民从河边迁走了,因为他们的房子几乎是一座座“吊脚楼”,有一小半就建在河上,一根根桩直接打在河里,不把他们迁走根本没法治理河道。为此,朱泾镇政府部门参与了进来。
治理开始了,但施工人员却不敢轻易下手。因为,许多老房子建在河边,不管是清理河道里的淤泥,还是在临近岸边的地方挖土埋管,都可能导致房屋坍塌。于是,施工人员只好先帮助每家每户加固房子的根基,然后才开始小心翼翼地疏浚河道。可是,因为河道边上房子密集,都是老街老巷,空间十分有限,施工的材料没地方堆放。于是,施工队伍只好购买高价的商品混凝土来施工,而不是在河边用黄沙、水泥、石料来现拌加工材料,这就增加了成本。而且,商品混凝土还只能是用多少运多少,不能占用太多地方。因为大型机械无法运到河边,工人们也没法使用打桩机,只好采用人工一榔头一榔头地打桩。
记者可以看到,家家户户都直接将污水管伸向河里,而水务部门就在河边用一根更粗的水管将它们连接起来,再接送到专门的污水收集管网中去。因为岸上没有余地,连接各家的收集管只好由一排桩“托”着悬在河上。如此小心翼翼,原本两三个月的施工期,最后花了一年多才完成。
城乡结合部的河道治理,还存在淤泥运输难的问题。据了解,由于船开不进狭窄的市河,疏浚出的淤泥就很难运出去,于是施工队只好采用三级泵或四级泵“接力”,将淤泥抽到远离城镇的开阔河道里,再寻找低洼地堆放淤泥,这就使成本增加了60%以上。
管理难
河中种花草,“难住”保洁员
城乡结合部的河道,在整治之后还存在“管理难”。河道整治只在一时,但日常管理和保洁却是要长期坚持的,否则河道又会变得“蓬头垢面”起来。在城乡交叉地带,河道两旁居住的人口十分集中,而相应的管理又很难跟上,有些人会不自觉地往河里扔垃圾和倾倒生活污水,因此河道保洁人员责任重大,而居民素质教育也格外重要。此外,不少地方的河道还尝试起了用水生植物净化水质,使河道也变成了花园,如何养护河里的花草又是一个新难题。
80多岁的詹老伯,在朱泾镇上住了50多年。他站在横跨中官塘的城中桥上,指着河里的花花草草告诉记者:“中官塘臭了好多年,今年终于治理好了,还变得更好看了。”
记者发现,这条河还真是一条“美丽”的河,河中央栽种着一簇又一簇的植物,还开出了黄色和蓝色的花朵,而靠近岸边的水里则栽种了一长排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沿着河边一路走下去都是这样的景色,整个河道就像是一个花园。原来,河里的花草都是水生植物,包括菖蒲、美人蕉、黄馨、水葱、再力花等10多种,是专门用来净化水质的,同时还起到了美化环境的作用。整个朱泾镇上,许多河道都变成了这样的“水上花园”。
但是,这样的新型生态河道,也给河道保洁员带来了难题。50多岁的吴金木告诉记者,他带领5个人专门负责朱泾市河和中官塘的保洁工作,以前他们直接用网兜打捞河里的垃圾等漂浮物,现在市民将垃圾扔到河里植物丛中,他们要将其捡出还真要费一番功夫。同时,因为河里绿化需要特别养护,而他们并不懂这些,于是镇里又专门开了培训班,请来绿化技术人员对养护人员进行指导,教他们如何对河里花草进行整修、除虫等。
吴金木说,乡村河道进入城镇就变窄了,因此一般的船无法进入镇里保洁,于是他们还订制了一种小型保洁船。此外,他还希望市民素质能越来越高,不要随手往河里扔垃圾,也不要把生活污水倒进河里,那样他情愿“下岗”。据了解,一般镇上都居住着数万人,河道保洁管理任务较重,比如吴金木他们坚持每天保洁,但几乎天天能捞出一两船的垃圾来。城乡结合部的河道,“渴望”两岸居民的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