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区全力助推信息化 为新农村发展增光添彩
产生日期:2009-07-31 02:05 来源: 中国上海
信息化是实现新农村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可以带动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青浦区各有关单位积极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的部署,制订政策、增加投入,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无论在基础设施、人才队伍,还是在信息化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
信息基础设施覆盖全区
据青浦区统计局资料,到2008年底,全区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视机210台,计算机56台。农村居民人均上网时间2.2小时/周,家庭人均信息消费支出603元,占人均消费支出比例7.52%。农村居民信息终端拥有量不断增长。
区科委作为全区信息化工作的牵头单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整合农村信息化资源,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农村基础通信网已经实现全覆盖,青浦全区184个村、74个居委会全部实现光缆村村通,信息化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据初步统计,到2009年7月,青浦区平均每个村、居委会拥有3.2台电脑,连接区政务外网1.2台,连接互联网2台。不仅如此,青浦区还相继建成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白玉兰女子远程教育、“农民一点通”和科普触摸屏,建设了61家村民信息化活动室,依托“农信通”平台实现了向农村居民发送短信。
人才队伍支撑信息化发展
“信息基础设施建成以后,关键要靠人去推进”,青浦区科委主任科协主席顾啸流强调。人才队伍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成败,能不能建立良好的机制,规范专管员的工作,提高专管员的工作能力,是专管员队伍建设的重点。
青浦区现已在184个村和74个居委会配备了信息化专管员,建立了区、镇、村(居)三级信息化专管员队伍,形成了完备的信息化工作网络管理体系。目前,青浦区科委正采取多样举措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在日前召开的青浦区村(居)信息化专管员培训会上,区科委向全区近260名村(居)信息化专员明确了工作职责,要求他们对信息化建设、应用、管理和维护进行统一的协调推进。做好网络的接入和日常管理维护,信息化设备、设施的日常管理、保养以及简单维护,上级政府信息化应用系统的配套,引导和组织村民就近参加市、区“万户家庭网上行“、“千村万户”信息化宣传培训,宣传推广信息化知识和科普知识。同时,区科委正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建立信息化设备和系统使用台帐;建立信息化专管员工作交流平台;建立考核机制,评选优秀专管员;建立信息化专管员人才库,形成信息化人才推介机制;定期开展信息化专管员业务交流和培训,推行信息技术主管(助理)资格认证上岗制度。力争把信息化专管员打造成为一支政治和业务素质过硬,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人才队伍。
信息化成果日益惠及民生
开展信息化工作,基础建设是根基,人才队伍是核心,应用推广是关键。2008年,青浦区卫生局在区科委(信息委)的支持下开展了农村合作医疗实时结报系统即“医卡通”项目的试点工作。只要拥有该卡,居民每次接受社区医生服务的情况均会通过电脑储存至卡内,在任意信息平台终端上均可进行实时读取和记录。这是一种动态化的居民健康系数管理,为社区健康医师、居民提供了健康生活建议。到2009年4月1日,试点的华新、金泽两个镇共有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个村卫生室,以及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和14个合作医疗结报点全部开通。目前运行情况良好。
另外,青浦区文广局还在农村地区建设了77个数字电影放映室。充分利用“东方百姓影院”活动场所,坚持每周两次播放东方数字影院提供的免费电影,使农村居民不出村、不花钱,就能享受与城市电影院清晰度、音响等效果基本相同的电影文化,受到了广大农村居民的喜爱。青浦区还加强了村、居委会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应用。来沪人员管理系统、劳动力资源管理系统已延伸到村、居委会,提高了村、居委会的自我管理能力。目前,青浦区正在积极推进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村村通”网站建设,推动农村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村务信息的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