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农民热衷“科普纳凉”

产生日期:2009-07-27 03:14      来源: 上海科技报


  过去,每逢盛夏的农闲时节,松江浦南地区的农民喜欢邀上几个邻居,支起一桌麻将打发时光。而今,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松江农民过起了“城里人”的生活,开始热衷文化“科普纳凉”,或在村头听戏、看电影,或在村里健身、跳舞,或借上几本书在家里“充电”……面对农村居民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区有关部门也适时送出了一道道丰盛的“消暑大餐”。

村头听戏看电影

  在新浜镇胡家埭村,80多岁的顾守仁是一个标准戏迷。老人看戏有一爱好,喜欢在烟盒上记下下一场戏的演出时间、演出节目和演出地点。别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老人憨憨一笑:“我岁数大了,不比你们年轻人,不是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么?”

  老人看戏,必坐第一排。由于上了年纪,顾守仁的听力和视力都不是很好,所以只能往前坐。可想坐头排,并非易事——谁不想坐前排呢?很多次,老人为了能达成心愿,往往提前两三个小时就进场守候了。晚饭没吃怎么办?顾守仁就带着一包方便面,实在饿得厉害了,就从附近的村民家里借点开水,面泡开后就快速扒几口填肚子。 

  问老人为啥喜欢看戏,老人的回答很实在:“大热天的晚上摇着蒲扇看一场戏,回家睡觉可舒坦了。”

  老人爱听戏,而年轻村民则对电影感兴趣。据胡家埭村委会主任顾海忠介绍,6月底该村放映的一场露天电影,一下子就吸引了600多个村民前去“捧场”,其中超过七成是村里年轻人,那场面一点不逊于城里电影院。

  据了解,松江“千场电影”的放映计划早在今年3月就做好了,截至5月底已放映露天电影1500场,放映室内数字电影5000场。为了满足顾守仁这些老戏迷的需要,松江区还开展了“百场文艺”进社区活动,目前共完成社区文艺演出232场,百姓戏台演出45场,评弹演出240场。

健身跳舞动不停

  以前,每到夏日傍晚,叶榭镇徐姚村的马路上就看不到有人走动了,大家都“躲”进家里吹电风扇避暑。而现在,尽管很多家庭都已装上了空调,但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自觉走出家门,到村里的空地上扭一扭腰、动一动脚,活动活动筋骨。

  薛火龙老人,今年70多岁。现在,每天吃过晚饭,只要天气晴好,他总会到村里的文体活动中心锻炼一会身体。过去,老人血压偏高,而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老人在村卫生室量血压时惊喜地发现血压降下来了。薛老伯有点不好意思地告诉我们:“以前,我们老觉得城里人吃饱了没事干,咱农村人平时干活都累得不行了,哪还有多余的力气锻炼身体?”

  为什么老人现在“开窍”了?老薛呵呵一笑,自揭“谜底”:“现在,我们不再为吃喝发愁了,像我每个月就能拿到‘镇保’养老金672元,比前段时间的607元又多了65元。再加上我老伴的那一份,我们老夫妻俩一个月有1000多块钱好用呢!”他还告诉笔者,现在村里很多老年人都开始注意锻炼身体了,“有钱了,没好身体,也是白搭。”

  据悉,为了让农村居民能有一个更好的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场所,松江区计划在泗泾、新桥、小昆山、叶榭等10个镇新建总面积为8万平方米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目前车墩镇7500平方米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已结构封顶。

借书看书人渐多

  上周末,松江区图书馆很忙。仅周六、周日两天时间,就办理市民换证800多张,市民办新证100多张。细心的图书馆馆长张群发现,不少城区附近的农村居民也办起了借书证。

  如今,对松江农村居民来说,借书、看书已经不是问题。截至目前,松江区已经建成农家书屋101家,每个书屋藏书都有数千册。不仅如此,今年区图书馆还为每个农家书屋订送了8份报纸、8份杂志。

  石湖荡镇新源村的农家书屋,建设较早,藏书较多,颇受当地村民喜爱。水稻种植大户陈玉明就是书屋的一个“常客”。陈玉明告诉我们:“现在水稻种植面积大了,不看书可不行,不看书我怎么知道如何经营呢?另外,有些病虫害的防治,多看书心里也更有底。晚上没事,看书最好。”

  据介绍,目前新源村的农家书屋平均每个月都会被借出去300多本书,主要以农业科技、电脑知识、历史人物传记等为主。今年,松江区已拟订了对剩余34个村和居委会的文化配送计划,预计总经费250万余元,届时松江区将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