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土著哺乳动物獐回归茸城
产生日期:2009-05-07 04:58 来源: 中国上海网站
5月5日,由松江区农委、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等组成的“松江浦南地区獐的重引入种群扩繁技术和野化技术研究”项目组成员,在松江浦南地区的叶榭镇黄浦江涵养林内进行了鹿科动物—獐的野放活动。
本次野放的獐,是项目组去年10月自浙江舟山引入的亚成体,在室内通过半年时间的圈养适应期,已基本适应了本市的气候,具备了进行野外放养的条件。此前,项目组通过对位于叶榭镇的黄浦江涵养林进行了基础生境、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等现状的基底调查和评估,并据此完成了对总面积为108亩的野放地进行了防逃设施建设、食源植物补种、水源引入等栖息地改造工作。
为了科学地观察被野放的獐,研究人员将通过佩带在獐颈部的无线电跟踪仪对其进行定位,定期进行24小时的跟踪监测,并通过科学手段对獐在新的生境中的扩散、家域、领域、种群变化家域定位点与核域(核心区)大小、核心区的利用强度、活动节律等进行研究。通过对獐野放后种群适应、优化配置、繁育等相关技术物研究,在上海松江浦南地区林地建立獐重引入繁殖种群和野外散放种群,使獐在浦南地区能够建立可自我繁殖、稳定的野生种群,研究探索獐的重引入种群扩繁技术和野化技术,为獐的种群恢复奠定基础,同时完善上海松江浦南林地生态系统和增加动物多样性。
松江古称“茸城”,茸乃鹿也,因其早年土地肥沃,适合鹿群繁衍生息,故有“十鹿九头回”之美称。本次野放基地位于松江区叶榭镇,是本市浦南地区黄浦江涵养林的一部分,总面积108亩,于2004年完成造林工作。
獐(Hydripotes inermis),隶属哺乳纲偶蹄目鹿科,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沿海广大滨海平原唯一的野生鹿科动物。其身体大小与山羊相似,生性胆小谨慎,以嫩草叶为食,对绿化、市民影响小,同时其繁殖能力和适应能力强,能够在短时间内扩大数量,并形成稳定的种群规模,因此獐是本市生态型城市建设中理想的引入动物。同时,据文献资料显示:在新石器时代上海就有獐的分布,19世纪80年代,上海的市郊、青浦及奉贤等地的獐也很多,但随着人口密度的逐步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20世纪初,上海的野生獐全部绝迹,因此,獐作为本市的本地物种被引入林地中能够有效地避免生态入侵等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