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转正”乐了农家

产生日期:2009-04-22 05:31      来源: 解放日报

  金山区多部门联手为首批农民饭店解难题  
编者按:一批“农家乐”小饭店,虽则富农利民,却长期没有“身份”,无证无照,连发票也开不出。金山区在“学实活动”中,终于使它们告别“地下”,踏上健康发展之路。这个案例再次告诉我们,执行政策,加强管理,决不能忘记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政策也好,法规也好,都是实践的产物,来自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衡量政策执行得好不好、对不对,最终是实践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政策是必须执行的,但制订政策不能一成不变,而要应时适势;执行政策更不能削足适履,而要从实际出发。尤其是对于那些不合时宜,不适应形势变化,不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条条框框,更要有所突破,有序改革。

  当前,我们正处于攻坚克难的非常时期,非常之策更需要大胆创新、适时变通。不能叫陈规束缚住发展的手脚,不能让明明“三个有利于”的好事再冒“不合法”的风险。金山区勇敢地让农民小饭店“转正”,其意义不在于发几张“执照”,而是提出了一个在当前情况下颇有普遍意义、值得举一反三的问题。

  昨天,廊下镇中华村富连观阿姨把刚领到的营业执照挂到了自家墙上。她说,她的“富姨饭店”终于可以给游客开出发票了。在金山区,已有4家这样的农家乐饭店率先实现“转正”。

  近年来,中华村成为市郊新兴的乡村游景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50多岁的富阿姨,最初只是免费接待少量市民在自己家吃饭。后来,她的热情和特色农家菜,引得许多游客慕名前来。于是,富阿姨整修了自家闲置的三层小楼,摆上16张桌子接待游客,很快成为村里最红火的农家乐饭店。去年一年,小饭店的营业收入就有10万元左右,她承包的50亩水产和鸡鸭养殖基地也实现收入7万多元。而以前,她家种6亩地一年最多只能赚几千元。不仅如此,富阿姨的饭店还带动10多户老年农民发展“庭院经济”,每户人家仅院子里的瓜果青菜一年也能卖出5000元左右。

  但是,这个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帮助农民增收的农家乐项目,一直办不出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只能算是“无证无照”经营,连发票也开不出。为此,廊下镇向区里反映中华村农民遇到的实际问题。金山区工商、农业部门也到村里了解症结所在。原来,按照规定,农家乐饭店要在工商部门申办营业执照,必须先到卫生部门办理“卫生许可证”,但农家小饭店在经营面积、卫生设施等方面都不过关;而且,办营业执照须有经营性场所,但农家乐所用的都是宅基地房屋。因为担心手续繁杂、费用太高,少数农家乐经营者还不愿意主动去申请办理营业执照。

  一份详实的调研报告很快被送到区里和市级有关部门。金山区把“农家乐”遇到的发展瓶颈列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点突破课题。区委书记吴尧鑫认为,“农家乐”项目可以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实现农民的增收愿望、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政府部门就应该充分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为农民增收营造更好的机制和政策环境;有些区级层面能解决的问题,就应该打破传统思路,给予明确支持;有些区级层面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积极争取市级部门的支持。

  金山区工商部门、农业部门、卫生部门反复研究,多方协商,逐步找到一个个突破口:卫监部门到中华村一一考察富阿姨家及其他几户人家的卫生状况,并根据农家小饭店的实情提出整改意见,而不再拘泥于原先对于正规饭店的种种标准认定;在市工商局最新惠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区工商部门也与房管部门进行协商,允许农民将宅基地用房作为经营场所登记;对于那些不太愿意申请营业执照的经营户,农业部门和工商部门还积极推动他们加入农家乐合作社,办证手续和费用可以大大降低……几个部门联手解难题,终于为农家乐发展打通了一条绿色通道。

标签: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