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农委主任封坚强:结合创造可能

产生日期:2009-04-07 01:39      来源: 解放日报

  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要推进“三农”工作取得突破性发展,不能再靠传统思路,不能再就事论事,孤立地讲“三农”发展,凡事还得多从统筹协调的角度出发,才能最终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科学发展。

  松江农业的发展总体目标,是科学、生态、高效。当前重点是解决专业化问题,围绕专业化来逐步推进和提高。在具体措施上,主要从“三个结合”上切入。

  生产与服务相结合。今后,松江的农业生产主要靠家庭农场,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形式推进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松江自2007年开始推进100-150亩粮食家庭农场建设,目前粮食家庭农场总数已经达到700多家,粮食规模化专业化程度快速提高,100亩以上规模经营占到93%。围绕专业化和规模化,各主要农产品都初步探索出适应松江实际的生产模式。蔬菜主要是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生猪主要是龙头公司+种养结合家庭养猪农场,水产主要是合作社+家庭渔场。服务主要靠专业合作社,今年重点解决销售问题,通过合作社搭建与龙头企业合作平台,推进粮食产销对接、蔬菜以销带产、生猪代养等模式,帮助农民解决销售问题。同时通过组建农机合作社、农资连锁超市,为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提供社会化服务,确保大都市农产品最低保障。

  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种养结合生产模式的根本优势,就是环境友好、产品安全、农民增收,是一种科学的、生态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松江近年来在种养结合生态农业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去年,松江根据区内粮食家庭农场发展特点,在2004年至2007年开展“规模化养猪场粪尿设施还田试点”和“小规模简易肉猪基地种养结合试点”的基础上,试点开展了种者与养者为一体的农民家庭养猪建设,在不增加劳动力的前提下,农场主兼顾种植业和养殖业,收入可以翻一倍以上,增收效应明显。种养结合下一步重点是加大推广力度,今年计划再新建16个种养结合家庭养猪农场,使种养结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体现价值。

  生产、生态、生活相结合。在确保上海农产品最低保有量基础上,松江农业还要充分发挥农业保障城市生态、丰富市民生活的功能。按照松江农业规划,农业主要在浦南地区,近年来那里的旅游农业已经有一定基础,下一步重点是加快农业旅游资源整合,串点成线,进一步形成集成优势。要把浦南建设成既有现代农业田园风光,又有江南农村水乡风貌,既有乡土生态环境体现,又有深厚农耕文化展现的浦南特色农业旅游观光景区。以绿色环境生产绿色产品,创造绿色生活,使生产、生态、生活融为一体,实现一产形态、三产功能。

  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松江强调“近远结合”。新农村建设必须从当地经济社会实际出发,从长远发展趋势出发,从农民需求出发,才会有生命力,也有利于长远发展。松江规划上很清晰,浦南一产、浦北二三产业,浦北主要通过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向城市方面发展,新农村建设重点是浦南地区,要坚持远近结合。近期主要考虑农民基本需求,远期要从今后农村主要产业是什么,居住的是些什么人的角度去研究新农村建设。浦南农村将来是少量专业农民和老年农民居住,所以松江新农村建设想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改善。对农村生态环境、基本出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需求作改善,让农民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第二步是改变。农村从根本上要减少农户、减少农宅、减少自然村落。所以今后农村改革,宅基地是一个重点,如果这方面政策有突破、能完善,农民可以增加财富,政府也可以增加土地资源,是双赢。

  在农民增收方面,则是通过城乡统筹来推进。目前,尽管松江农民已经大量转移,农民增收难度也在不断加大,但农民收入还是要保证持续增长。在当前形势下,农民增收必须要转换思路,从城乡统筹更大范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从产业发展、就业、保障等各方面入手,针对不同农民采取不同措施。首先要确保专业农民稳定增收。专业农民关系到农业生产稳定,上海农业要保持稳定,必须保证专业农民收入能稳定增长。专业农民增收,可以通过资源有效配置、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规模经营效益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新型服务、政策扶持,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农业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来实现;同时,还可以通过科技入户,提高科技水平、提高经营管理能力来提高经济效益。其次,对已经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民,主要是稳定他们的就业。另外,对老年农民,主要通过政府扶持、制度创新,从制度上保障老年农民稳定收入。

标签: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