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外来务工者子女提供教育对接

产生日期:2009-02-16 01:42      来源: 解放日报

——为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建言献策之三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流动加剧,外来务工者子女的中学教育如何对接,已成为一个全国性问题。上海教育专家认为,这需要《规划纲要》着力破解。

  升学门槛导致提前返乡

  上海宝山区惠民中心校是九年一贯制的外来务工者子女学校。校长朱永亮说,该校小学阶段的生源可达每个年级4个班,但一到初中,就只剩2个班了。“学习成绩好,有希望考高中、上大学的孩子,都回乡就读去了”。来自江苏盐城的李优兰,近日辞掉了在上海的理发师工作。“上学期孩子回老家读书,自己每月只能回去一次,12岁的儿子成了没人管束的‘野马’。家乡消费能力比较低,不如在上海赚得多,但为了能管教儿子,我还是回乡找工作。如果儿子能在上海一直读下去多好!”

  据了解,不少地区将外来务工者子女吸纳进当地公办学校、规范外来务工者子女学校办学,尽量为其提供“同城待遇”,让其享受公平的教育机会。但学生返乡现象仍然在不少省市出现,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面临中高考的“门槛”。

  专家介绍,目前我国仍统一实行户籍管理制度,各地中考、高考也实行户籍报考,基本不对非户籍人口开放。外来务工者子女户口仍在农村,没法在流入地参加中考和高考。此外,不少省市的中小学使用“地方版”教材,学生返乡后如要参加中高考,需使用原籍地教材或全国版教材。为避免教材无法对接的尴尬,不少学生小学五年级一毕业,就返乡联系初中学校。

  职业教育可以有所作为

  鉴于孩子中学返乡后,和父母分离不利健康成长等弊端,部分外来务工者子女学校校长呼吁,加大流入地教育的开放程度。但也有人担心,如果流入地放开中学教育,会超出流入地的承载极限。

  虹口区教育局局长王立强、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钱源伟等认为,外来务工者子女的中学教育问题,既有户籍体制的因素,也有全国各省市教育资源不平衡等原因。他们建议《规划纲要》明确:流入地是否放开接收外来务工者子女就读中学,应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同步推进,由公安、人口计生等部门合力破解。

  王立强还提出,外来务工者子女教育,应树立全国一盘棋的理念,各地政府都应履职,为全国的适龄孩子提供教育保障。从这个角度来看,流入地政府可以在职业教育上大有作为。如上海去年中职校首度试行招收在沪农民工同住子女,32所招生学校共录取1300人,这些学生学习一技之长后可以就地谋职,受到不少外来务工家庭欢迎。专家建议,流入地政府可以开放更多中职校,健全社区学院、终身教育体制等,为外来务工者子女提供多门类、多层次的受教育机会。

标签: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