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全国第一个完成首批三峡外迁移民安置工作
产生日期:2008-12-30 02:45 来源: 中国上海网站
8年前一个暑天,崇明南门港码头的一个镜头令人难忘:第一个报名迁移上海的重庆云阳县南溪镇农民徐继波,也是第一个跨下船,踏上了上海崇明的土地。他手捧着老家的黄桷树苗,立誓要让它在第二故乡生根开花。2000年8月17日,上海在崇明县顺利安置首批150户共639名三峡移民,上海也由此成为全国11个接收三峡库区外迁移民的省市中,第一个完成首批外迁移民安置的城市。
始于2000年8月,止于2004年8月,在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国务院三峡建委具体指导下,上海圆满完成了国务院交办的重要任务,共接收安置了7519名来自三峡库区的移民。他们现分布在上海7个区县、60个镇、405个村共520个安置点。如此波澜壮阔的大手笔,对于土地资源有限的上海而言,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8年弹指一挥间,其间的故事说不尽道不完。一组最新的数字令人振奋———7519名“新上海人”都已情定第二故乡,有30余名移民子女考上了大学,有的当选了居住地所在镇、区的人大代表,120多名移民与上海青年喜结良缘……
周到准备,力保“迁得进”
从三峡库区到上海,从山地到平原,种植的农作物从地瓜、苞米到水稻、果树,差别不是一点点。人说故土难离,更何况是要舍弃一部分世代传承的耕作、饮食和风俗习惯呢!因此,第一步,如何保证“迁得进”,是当时摆在上海市委、市政府面前的首道难题。
原上海市安置三峡库区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祥明告诉记者,上海市三峡移民办会同市有关区县和部门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调查研究,光区(县)、镇两级的工作会议就开了30多次,上海市三峡办一些负责具体工作的干部往返于沪渝两地多达29次!在此基础上精心拟定了三峡库区移民试点安置方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保证每户移民家庭有一份面积不少于当地农民的宅基地,人均1亩承包地和1分自留地。在宅基地选址上,上海干部们精选出离中心镇和承包地均比较近的宅基地,以方便移民生活和耕作。此外,由国务院补偿资金、上海补贴资金以及库区移民自筹资金和贷款资金共同组成了建房资金,由移民委托上海市当地政府的形式来统建住房。
库区移民8月份一踏上上海的土地,迎接他们的已不仅仅是崭新的楼房,还有上海各中心城区市民们集资为他们准备的不少于1个月的基本生活资料,包括大米、油盐酱醋、电饭煲、洗漱用品,甚至连他们喜欢吃的辣椒酱也考虑到了;自留地内,早在5月份,附近的农民和干部就自发利用业余时间,提前为新邻居们种上了粮食和蔬菜,确保到10月就能收割。更令三峡移民惊叹的是,他们的孩子初来乍到,转眼到9月1日都能“无缝对接”顺利进入本地学校……
迁移事宜中的千头万绪,上海干部们都为三峡移民想周全了。三峡移民能与上海本地农民一样,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于三峡移民赖以代步的摩托车,上海市政府允许他们从家乡运至上海,破例进行过户和办理上海牌照;对于家长们尤其关心的子女教育问题,上海专门出台了扶持移民子女受教育的特殊政策,移民子女在两年过渡期内,可免付学杂费等一切费用……
帮扶结对,力求“稳得住”
迁得进,更要稳得住。三峡移民到沪后人生地疏,如何确保他们安心扎根第二故乡?对此,上海市政府各相关部门所付出的心血,毫不亚于为期4年繁重的三峡移民搬迁工作。据初步统计,迄今,上海先后组织了移民帮扶结对2000多个,6000余干部和志愿者参加帮扶工作,对移民们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关怀。
三峡移民落户之后,各安置点的农民党员立即组织结对,帮助“新上海人”学习种植水稻、油菜等农业技术;考虑到三峡移民的子女英文基础较弱,每个接收三峡移民子女的中小学,都专门配备了英语教师为其“开小灶”;一些三峡移民想在新故乡摆摊、开店,当地镇政府一听说,主动帮忙联系工商局进行注册;在各安置点,多年来似乎已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好风气,凡是移民家有婚嫁喜事,村、镇相关干部必然到场帮忙操办。
三峡移民与上海当地百姓加速“融通融合”的速度令人欣慰。落户奉贤区四团镇十村的三峡移民蒲自云刚来上海时,对科学种植一窍不通,在村镇干部手把手指导下,学种大棚西瓜,第一年就获得丰收。带着一份感恩的心,蒲自云热心村务,学着像上海干部一样,为新移民排忧解难。去年4月,蒲自云当选上村民委员会主任。在不少安置点,新移民不约而同地在自家门口张贴了两张照片,一张是来沪之前在老家门口照的全家福,另一张则是在新家门口的留影。一位移民说:“老家门前照,原是作为‘传家宝’,想告诉子孙后代不要忘记家乡,不过现在老照新照一对比,发现我们的新生活更美好!”
积极推荐,力争“能致富”
稳得住,是安居;能致富,是乐业。上海市、区(县)政府多年来始终不遗余力,积极推荐移民在非农岗位就业,使得新移民得以在新家乡开始新生活,展示新风采。目前,平均每户就有1个移民从事非农岗位,有不少人通过从事经商、开店、运输、农副生产等,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崇明庙镇的中年妇女周诗菊早在宅基地尚在选点时就迫不及待到崇明来考察了,除了考察未来新居,还连带作了番市场调查,发现庙镇很少有裁缝。回重庆后,周诗菊二话不说,突击学习了缝纫技术。她移民上海后,想开裁缝铺的想法很快被庙镇镇政府干部获悉。于是,镇政府帮忙跑腿,联系黄金铺位,租金、税收等均享受优惠。镇政府干部们还义务当起“顺风耳”,凡听闻谁家要做衣服的就介绍给周诗菊。如今的“诗菊裁缝”前店后铺,还招了2名伙计,生意一天比一天兴隆。
在松江叶榭镇,2002年抵沪的移民刘勇生操起老本行,在当地干部的大力支持下,短短一个月筹备,就开出了“三峡情饭店”。饭店以经营火锅、川菜为特色,以中低档价格菜为主,招了3名同是三峡移民的老乡当伙计,当真原汁原味。饭店开张第一年就盈利10万元。忙得心花怒放的刘勇生给了“三峡情”一个全新的注解;“这个情字,是三峡移民对上海人民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