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员直接到户农业技术直接到田———记上海青浦区农业科技入户二三事

产生日期:2008-10-15 04:18      来源: 农民日报

 
  偶遇朋友的农村亲戚,谈到青浦区正在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他作为一名科技示范户,近年来从中受益不少,使我们产生了一探究竟的欲望。几天的查访,使我们对青浦区的科技入户工程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科技入户 农民欢颜
  在白鹤镇梅桥村,我们见到了科技示范户沈林华,他说,今年是他第三年被选为科技示范户,种植草莓面积20亩,主推品种有“丰香”和“新屯一号”,主推技术是高温闷棚防治土传病害和无公害草莓栽培技术。在科技指导员的帮助下,他熟练掌握了草莓的各种栽培技术,今年亩产值达到10800元,比2005年增长29.5%,科技入户为他送来了“金币”。他说:“以前我一直认为科技指导可有可无,对草莓生产没有什么帮助。现在我才知道它能够为我们送来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艺。我的指导员朱洪弟到我这里指导每周不少于3次,毫无保留地把种植技术传授给我,极大地提高了我的草莓栽培技术水平。”
  在朱家角镇万隆村,我们见到了科技示范户樊方林,他们一家是2006年遴选为西瓜科技示范户的。尽管他学习种植西瓜起步晚,但自从得到科技指导员丁四弟的指导后,主推“大棚西瓜‘一茬多收’栽培技术”,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07年他种植大棚西瓜80亩,总产量达到44万公斤,总产值61.6万元,获利21万元,成为当地西瓜种植规模最大、技术较全面的专业大户。他不但自己种植还辐射带动本村农户共5户,种植面积130亩,辐射效应十分明显。被他带动的农户高兴地说:“没有科技入户工程,没有樊方林的示范带动,我们不可能走上致富的新道路。”
  在练塘镇蒸夏村,我们还见到了食用菌科技示范户游福冈、沈丽珍,他们的科技指导员徐春华正在为他们讲解秀珍菇周年丰产栽培技术。游福冈经过3年的科技入户指导员培训,在当地已成为一名食用菌种植能手,2008年他种植秀珍菇30万袋,单产0.25公斤/袋,产值2.0元/袋,利润0.4元/袋;种植茶树菇10万袋,单产0.15公斤/袋,产值0.9元/袋,利润0.2元/袋。共计获利14万元。
  领导重视 措施有力
  青浦的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从2005年的水稻科技入户开始,目前已发展到涵盖全部粮油作物、蔬菜、草莓等经济作物、畜牧兽医、水产养殖等各个产业。
  区政府、区农委及各镇、街道的领导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层层建立了科技入户领导小组,并经常检查督促科技指导员的工作。区领导小组组长、区政府陶夏芳副区长和副组长、区农委汤福明副主任还经常带领领导小组成员深入田间地头检查科技入户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区农技中心和各镇农业服务中心派出技术人员,联合组建了科技入户技术小组。每年年初,技术小组都要制定年度科技入户工作方案,遴选科技示范户,确定针对不同作物的主推技术,确定入户指导的重点时段。技术小组还坚持每1-2个月召开一次工作小结会。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终有考核、总结和评比。
  粮油和经济作物科技入户技术小组还把区农技中心的科技创新基地、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作为技术指导员的“练兵场”,凡是需要在示范户应用的新的主推技术,都要在这些基地上先行示范应用一二年,在指导员有绝对把握后再在示范户应用,由此产生示范效应辐射带动周边农户。
  创新机制 提高效益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技推广如何适应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一直是困扰着农技推广部门的难题。2001年,青浦农技中心提出“种给农民看、讲给农民听、领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到2005年开始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随着推广机制的不断创新,终于找到了一条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农技推广新模式,做到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扶持政策直接落地”,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2007年经济作物科技入户为例,全区5户西瓜示范户185亩大棚西瓜,平均亩产量6036.51公斤,比非示范户增产20.73%,亩产值9904.81元,增加16.52%;40户草莓示范户,种植面积101.7亩,平均亩产量1551.54公斤,增长10.03%,亩产值9687.6元,增加11.87%;20户食用菌示范户,种植秀珍菇292万袋,平均每袋产量0.252公斤,增长5%,每袋产值2.03元,增加11.54%;10户鲜食玉米示范户,种植面积25.4亩,平均产量901.4公斤,增长15.56%,亩产值3555.91元,增加13.97%。
  在青浦农技中心办公楼内,我们见到了中心副主任、农业科技入户技术小组负责人蒋其根,他同时也是水稻、食用菌科技入户指导员。几年来,他一直坚持克服各种困难,一心扑在农业科技入户工作上。为了示范推广新型高效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从2005年开始他就夜以继日地进行试验研究,2008年仅他一人指导推广的机械化育插秧面积就达到了2000多亩。
  在朱家角镇王金村,我们见到了水稻科技入户指导员朱森林。尽管他视力已经很差,但他经常要求他的助手小李陪着他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示范户科学种粮。他指导的示范户有十几户,辐射带动的农户有几十户,种粮面积10000余亩,他不但要求这些示范户连片同品种种植,还做到了统一栽培技术、统一病虫防治。为了形成粮食产业化,以这些示范户为基础,他牵头组建了“丰裕粮食生产合作社”,注册了统一的品牌,正在建设粮食深加工系统,以使农民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在白鹤镇金项村,我们还找到了最年轻的科技入户指导员徐锦瑾,她正在和她的示范户俞林泉以及上海众喻玉米食品公司总经理查看玉米长势。俞林泉2006年成为玉米科技示范户,主推沪玉糯2号新品种和配套的栽培技术,2007年玉米亩产值比2005年增加680元,比同年全镇平均亩产值高出400元,分别增长了24%和13%。通过与企业的结合,现在全镇的鲜食玉米不但不愁销路,而且经济效益有了保证。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