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下模式”培育“文化生产力”

产生日期:2008-06-16 05:28      来源: 解放日报

  昨天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有关文化的话题备受关注。记者从金山廊下镇了解到,一个民俗文化体验园近期将在该镇开园,今后沪郊乃至江南地区的民俗文化都有望被收集进来,供市民前来参观、体验和回味。实际上,该镇到目前为止已打造了不少这样的文化项目。

  记者发现,作为沪郊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地区,廊下镇出人意料地把文化作为了“第一工程”:首先,公开征集镇标、镇歌、形象代言人等,开创性地为一个小镇打造品牌形象识别系统;接着,挖掘推广包括打莲湘、农民画、剪纸在内的“廊下三绝”,并使当地村民人人成为打莲湘、画农民画、剪纸的享受者和表演者;继而,又将文化功能渗入农业、旅游业等经济领域,培育独一无二的卖点……有人甚至将这归纳为沪郊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廊下模式”。

  新农村建设千头万绪,为何选择从文化切入?廊下镇镇长邱运理告诉记者,他们正致力于挖掘该镇的“文化生产力”,它可以解放人们的思想,它可以花小钱办大事,它还可以形成一个镇的核心竞争力。文化,真的成为推动小镇发展的一种“生产力”?

  文化,改变农民头脑

  不少到过廊下镇的市民都说,当地村民的言谈举止都不太像农民,他们落落大方,而且十分健谈。而该镇有关人士也得意地说,这里“人人都是形象大使,处处都是旅游景观,个个都是旅游要素”。

  记者采访中华村农家乐时也发现,不少农家妇女变成服务员后,原来的淳朴丝毫未少,但明显更加热情、能干了,每个人都把自己当成了中华村的形象代言人。要是到了节假日,她们有的会成为路边的“农家点心制作大师”,有的会成为农村广场上打莲湘表演队的演员,有的甚至会为游客表演原生态的乡村情景剧。

  其实,几年前的廊下农民并没有如此“洒脱”。最初,中华村要引入锦江集团开发农家乐项目,准备把农民的闲置房改造成三星级的乡村酒店,但不少农民持怀疑和抵制态度:有的认为好事不会落到自己头上,这是负面思考的习惯在作祟;有的则漫天要价,没有得到大实惠不干。于是,镇里除了反复对农民讲道理,还请来了远近闻名的故事大王唐秀芳,让她住到农民家里听真实想法,之后再提炼成一个个金山故事进行表演,对农民进行了生动的开导和劝解。同时,村里的孩子也自编自演了不少节目,潜移默化地改变大人们的想法。

  效果出人意料。69岁的中华村村民谢天喜,原来是抵制农家乐项目的“老顽固”。但现在,他在村里自编自演了一个节目《为农民谋幸福》,盛赞农家乐:“我有一段情呀,唱给大家听,来唱一个农家乐,农家乐为伲增钞票。为了农民谋幸福,党的领导真是好!”同时,廊下镇还把数字化的政府工作报告编成生动的“廊下战歌”,把廊下的发展战略融进知识问答等,让农民也真正理解身边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这是以前许多农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出农村文化的单调、乏味。但是,打莲湘运动的“复兴”,让廊下农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去年,金山廊下镇举行首届莲湘文化节,有近300名农民走上乡村舞台,向游客展示起了各村的打莲湘“武艺”,同时也热闹了沉寂的乡村生活。据了解,打莲湘是金山地区一种广为流传的民间文化,常由一人、数人或数十人手执莲湘棒配乐而舞,廊下是金山打莲湘的发源地。近年来,廊下镇专门制订了莲湘文化三年发展规划,目前村村都有了自己的莲湘队。到了晚上,总会有不少村民聚集到村委会前的空地上打莲湘,既锻炼身体,又丰富了文化生活。

  廊下镇的镇标、镇歌等,则让当地人加深了自我认同感。镇上一位老干部说,自己感觉镇歌越唱越有味,歌词既写实又写意,把廊下人内心深处的自豪感挖掘出来,同时还展望了小镇的美好前景。现在,镇上每到重要场合必会放一遍镇歌,机关干部几乎人人会唱镇歌,不少人还将手机铃声设置成了镇歌。

  人心凝聚了,廊下镇想做事还会难吗?

  文化,花小钱办大事

  去年,廊下镇一次次向社会公开征集镇标、镇歌、吉祥物等,并请来著名滑稽戏演员王汝刚作为廊下的形象代言人,从而成为市郊第一个全面打造品牌形象识别系统的镇。如此“包装”自己,究竟为哪般?

  廊下镇镇长邱运理认为,每一次征集活动,都是廊下镇的一次自我宣传,虽然花钱不多,但是却做了大的广告。以前,市民也许很少听说廊下的名字,但现在,廊下逐渐成了市民游客眼中的“市郊名镇”。

  如今,在廊下镇,一只最普通的纸杯也已成为传承当地文化的载体。绿色杯底象征着廊下的苍翠大地,中间的绿、红、黄、灰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白色杯沿则象征着明净的天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绿色杯底还印着廊下的宣传口号“梦想之廊,始于足下”,以及动感的“廊”字形草书镇标。实际上,廊下标识、宣传口号等已“飞”上了纸杯纸垫、餐票、手提袋、文件封套、信纸信封、及时贴等“枝头”,全面展示这个远郊小镇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

  作为一个偏远地区的农业镇,廊下的经济实力相对薄弱。因此,在如何花小钱办大事的过程中,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在推进中华村农家乐开发过程中,农民的思想工作难做,镇里就请来故事大王唐秀芳,也并没有花什么钱,但起到了鲜明的效果。比如全镇广泛开展的打莲湘运动,游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有人在表演,为当地增添了新农村的旅游景象,但这些队伍并不是花钱请来的摆设,而是当地村民在自娱自乐,“表达自我”。

  廊下镇镇长邱运理表示,他们的群众文化活动都是全民参与,而不是花钱买节目,农民自己做的文化才是有“根”的。如今,廊下镇已经挖掘出了“三绝”,一是打莲湘运动,另外,还有农民画和剪纸,这几样在别处曾有过的文化项目却都能在廊下“活”起来,融进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去。比如,剪纸现在已经全面进入廊下中小学校的课堂,不久后也许就会出现“廊下人人会剪纸”的景象。

  上个月,廊下镇几位知名的农民画家还拿出了80多幅精品佳作,为支援汶川地震灾区进行义拍。结果,引来了无数爱心人士的参与,所拍得的款项全部捐给了灾区。尽管款项并不惊人,但这种举动充分展现了小镇的人文力量。

  文化,营销了一个镇

  一个偏远小镇言必说“文化”,是否太务虚?当地经济发展的位置被摆到了哪儿?

  对此,廊下镇镇长邱运理表示,一个地区的落后往往是经济和文化的双重贫困,如果没有文化支撑,即使经济发展了,也不可能长久;文化和生产力不能割裂开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就提出了关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大命题。廊下做文化,从来没有远离当地经济发展,实际上是要“激活”当地一、二、三产业的发展。

  廊下正在把文化“糅”进全镇的发展中去。在当地旅游业、农业等的发展中,文化就是一个最独到的卖点。

  到了节假日,廊下的乡村大舞台就会热闹无比。每天中午12点一过,乡村大舞台前就会聚集越来越多的游客,有时虽然是摄氏30多度的高温,但市民游客的兴致丝毫不减,总是坚持把一个半小时的演出看完。

  许多市民游客到廊下来,还总是要尝一尝“阿婆菜饭”。这位阿婆的菜饭款待过不少贵客,现在已经成了当地农家乐的一大招牌。阿婆菜饭好吃,关键在于3个要素:一是乡下老灶头,二是老柴火,三是烧饭的老阿婆。这些也是乡土文化的“味道”。

  当地的农业发展,也通过文化营销了自己。现在,“金廊博士米”已经成为廊下的一张名片,经常供不应求。这种米吸引人的地方,一是蓝印花布米袋上融入了金山农民画的元素,二是其中的“米”故事已先行走进消费者心中……当地不少特色农产品,正在通过旅游、文化的带动逐渐走出廊下。

  文化,还增加了当地的招商吸引力。杭州湾跨海大桥开通前后,廊下镇曾多次前往浙江的宁波等地推介自己,不少客商当即表示:没想到一个小镇也有这么好的状态,文化做得如此认真……现在,几乎每周都有一批外地客商前来廊下考察,人文环境是他们考察的重点。

  几个最新数据,已能说明文化对于廊下镇“经济硬实力”的拉动。据了解,今年“五一”3天小长假,前来廊下旅游的人次达到4.3万,而去年“五一”7天长假的旅游人次只有3万。另外,今年1—5月,落户廊下镇的企业数量更是超过去年一年的总数。

标签: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