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落后鲤鱼肥”
产生日期:2008-05-04 02:44 来源: 解放日报
解放日报讯 (记者 彭德倩)养在水稻梯田里的鱼,见过吗?青青秧苗下,盈盈绿水间,红、黄、青、白四色鱼儿摇头摆尾,忽聚忽散。这就是浙江青田特产———田鱼。五一短假第二天,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养殖系系主任李应森教授就收拾行装赶来,与学生们一起,帮助当地农户孵化鱼卵、培育鱼苗。
“竞说田家风味美,稻花落后鲤鱼肥”,说起田鱼养殖,在青田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它其实是一种变种鲤鱼,虽出自稻田却无泥腥味,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鳞片柔软可食,营养十分丰富,当地1公斤要卖60元,出口到西班牙则卖到100欧元。而这种“田面种稻,水体养鱼,鱼粪肥田,鱼粮共存”的稻鱼共生系统,更以其古老和独特,于2005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5大世界农业遗产之一。
如何让这传承千年的渔业文明得到更好保护、传承和发扬?上海海洋大学的专家们去年就来到青田县的奇云山蹲点,希望以现代技术改进养殖方法,让田鱼种质更为优良,亩产量也能从原先的15公斤—30公斤提升到150公斤。“到那时,这里的养殖户每年卖5000公斤鱼,就能增收好几万块钱。”李教授算起账来笑眯眯。
记者好奇:为啥赶得那么急,放假还出差?“现在正是孵化鱼卵的关键时刻,我们得连夜把附着500多万颗鱼卵的人工鱼巢抢收下来,让田鱼‘宝宝’在网箱中慢慢长到3厘米左右”,李教授说,“这才能赶得上一个半月以后的‘撒夏花’(当地俗语,即在6月左右水稻插秧后,将鱼苗放归水田)。”
接下来,专家们改变原先“人放天养”的养殖方法,指导农民挖深田沟、投放无公害绿色饲料,不断改进种质。预计今年年底,投放的鱼苗将长成50克左右的优质鱼种,再经过一年生长,就能满农民“钱袋子”,饱更多人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