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农业奏响“协调曲”
产生日期:2007-11-13 05:38 来源: 解放日报
解放日报讯 (记者 黄勇娣)上海市三艘农字号“航空母舰”近日悄然起航:在崇明岛中部,上海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联合国内外力量,高起点实施生态循环农业;在松江浦南,上海三农综合试点区全面启动,通过“三农”联动为农民增收拓展空间;在青浦华新镇,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开工,致力于打通农业产业链的销售一环,解决农民的卖难问题。上海现代农业奏响协调发展新曲,生态、高效和富民不“偏科”,生产、加工和销售不割裂,在小空间中谋求更大作为。
协调发展是上海现代农业做深做强的重要前提。“大都市、小郊区”,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市农委负责人说,农业条线的干部群众当前应该转变消极态度,克服坐等观念,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因地制宜、打破瓶颈、真抓实干、抓出成效。具体来说,就是在指导思想上立足生态、高效、惠农三者兼顾,在组织形式上立足生产、加工、销售有机衔接。
高效与生态,是农业建设中的一对矛盾。能不能在这对矛盾中寻求统一,也是现代与传统农业的分水岭。崇明生产的“瀛丰五斗”大米,打破了不少人“生态农业必然低效”的偏见:不施药除草,让鸭子来吃虫,水稻亩产也比通常耕作的田亩低……但由于品质与众不同,再加上品牌的成功运作,大米每公斤卖到20多元,超市卖场仍争相订购。本市在崇明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将培育更多的“瀛丰五斗”。该基地面积140平方公里,将联合崇明县、光明集团和市农科院等多方力量,在水稻、生猪等领域进行循环农业尝试;同时,还从国外引入资本、技术等要素,推动项目尽快进入产业化运作。市农委负责人表示,以这一基地为范本,上海农业今后将力求“两手都会硬”:一手抓生态,调整农业品种结构、鼓励种植绿肥、实施测土配方、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一手抓高效,通过提升装备水平、转变经营方式、提高科技含量等谋求更高产出。
发展农业过程中,一些地方目标高远,但在具体操作上存在急于求成、盲目攀比、追求形象等脱离实际的倾向,往往是形象出来了,而农民得不到实惠。由此凸显出加快农业建设中的又一对矛盾———目标与效果。市农委负责人认为,在今后工作上要进一步重视区别对待、分类管理,防止出现一哄而上开始、一哄而散结束的现象。目前,在松江浦南地区开展的“三农”工作综合试点区,主要围绕惠农进行多种尝试。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试点区内现代农业的雏形已初步显现。标准化水产养殖场,“附带”人工湿地来净化水质;
标准化养猪场,将猪尿等进行专门处理,直接输送到附近菜地、葡萄园施用;高档花卉,“喝”的都是搜集来的雨水,每亩效益高达30多万元。据园区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并不满足于“躲进园中成一统”,更积极探索辐射周边,如通过改造周边村落、发展农业旅游,寻找到更多强村富民的有效途径。浦南“三农”综合试点区折射出的,是全市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整体工作的缩影。今年,上海郊区除推出超过10万个非农就业岗位外,还继续完善了农业直补政策、因地制宜建设农村旅游景点,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扶持经济薄弱村。今年上半年,沪郊农民人均收入达6417元,同比增长9.6%。
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需要在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中实现价值。市农科院院长吴爱忠说,荷兰等现代农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之一,就在于拉长农业产业链,实现产加销和农工商一体化。这也将是上海发挥自身优势、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在专家们看来,上海虽不能成为农业生产大区,但可扬长避短,利用得天独厚的市场、资本、技术等优势,以1%的农业产值带动7%至10%的上下游产业的产值。有关农业人士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他们认为,本市在西郊打造国际化的农产品交易中心,就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生产基地与销售终端的对接,构建产加销有机衔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今后,上海农业除了做活大市场、打造农业物流产业链,还将积极开发食品保障、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打造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的多功能性现代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