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得益的是农民

产生日期:2007-07-31 03:33      来源: 解放日报

  昨天,上海市卫生局传出消息,本市将施行乡村医生纳入基本社会保障制度。这一首创之举,将对申城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构建农村基本医疗保障网底起到长远的积极影响。

  村医改行:缘于两个困扰

  近年来,本市以建立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为目标,逐年加大对农村医疗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目前,市郊已完成700家标准卫生室的改造,计划到2008年底改造完成1000家,加上发挥六位一体功能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民就近看病和享受公共卫生服务已基本成为现实。

  硬件改造后,如何稳定乡村医生队伍,进而提升其职业素质,已成为完善申城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建设中的新瓶颈。

  上海现有3000多名乡村医生,工作在10个郊区(县)的1700多家村卫生室。这支队伍,面临两个困扰。

  一是“后顾之忧”,乡村医生收入主要来自村补助和医疗服务收入的提成,三分之一的人年均收入不足5000元。他们没有任何保障,高龄离岗后没有养老金。曾当选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的吴大伟说,周围没有“镇保”的同事退休后,每月只有“农保”待遇。“90多元一个月,怎么过?”

  二是“后继乏人”。因为晚境没有保障,年轻人不愿当村医,即使当了也做不长。

嘉定华亭镇唐行村村医赵伟农说,2000多个村民和1万多个外来民工都要找她看病,几百对育龄夫妻的计划生育,140多个孕产妇的保健,都要她和另一个同事去管。干的活越来越重,退休后又没保障,她和另一个同事也想过“打退堂鼓”———就算去私营药铺打工,拿得比眼下也多不少呢。    

  后顾有忧,是后继乏人的重要原因。如果不解决村医的社会保障问题,农村基层卫生队伍就不可能真正稳定。

  村医算账:“下半辈不愁”

  “收入无保障,养老靠自己”。政府保障的“阳光”,何时照到乡村医生身上?

  多年烦忧一朝解。

  据介绍,纳入基本保障后,村医退休后可以拿到的基本保障,将包括每月至少400元的养老金和大病保险。

  从村郎中做起的吴大伟,多少年来晚上没睡过一个囫囵觉,有时一夜要被生病村民的家属叫醒四五次,来回赶几十里路。他想过自己的后路:没有社会基本保障,将来退休养老怎么办?可一想到这么多村民需要解除病痛,主意又定了。老吴今年10月就要退休,加入镇保后每月有望拿到470多元养老金。掐指一算,油盐酱醋够啦。

  赵伟农说:“社会保障,我盼了28年。”28年前,当她还是一个24岁的大姑娘时,就干上了村医。“参加‘镇保’,你退休后能拿多少养老金?”记者要她算笔账,她说具体政策没出来不好算,她粗略估算可拿到700多元。赵伟农快言快语:“下半辈子不用愁了,这20多年我为村民看病风里来雨里去,值!”

  村医心定:让农民“看好病”

  乡村医生纳保,受益的不仅仅是村医。

  市卫生局基层处处长孙晓明分析说,要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关键是三个“看”如何落实。

  首先是“看得起”。本市坚持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有几十年,人均保障水平也已从去年的306元涨至383元,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从2005年的85%升至98.6%,基本做到应保尽保。

  其次是“看得着”。目前,本市已有设施完备的村卫生室近2000家,农民看病,已可做到小病不出村。

  最难是“看得好”。这需要农村也拥有一支素质良好的医务人员队伍。目前,本市乡村医生的整体状况尚不如人意。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是上世纪60年代“赤脚医生”发展而来,平均年龄超过50岁,其中50岁至60岁的要占51.3%;大专学历者仅占2.8%,中专学历者也刚过半。

  为改变乡村医生队伍老龄化、水平不够专业等现状,本市近日正式启动本土化培养乡村医生措施。正在接受定向培养的小赵说,“过去虽然决心很大,但还是有点担心今后没保障;现在,心里踏实多了。做老乡的健康守门人,将成为我一生追求的事业!”

  “三农”问题专家、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曹景清说,稳定乡村医生队伍,是打造农村基本医疗的重要一环。而农民不缺医少药,能就近享受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又是农村稳定的基础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沪上为乡村医生办社保意义深远。

标签: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