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漕泾农家女灵活上岗
产生日期:2007-06-04 02:50 来源: 解放日报
万兴服务社就设在漕泾镇的中心街上,拥有的是镇区黄金地段的铺位。据了解,镇里为解决农村妇女就业,专门协调提供了这一办公场所。笔者看到,服务社大厅里摆了好几张长桌,每张桌上都平铺着一条白色头巾,头巾边缘的流苏还没完全加工好。服务社的业务骨干沈瑞华介绍说,最近服务社刚接了一份3000条头巾的加工订单,于是她赶紧通知20多名农村妇女前来参加头巾加工的培训,学会后她们就可以领一批半成品回家加工了,第二天她们会把加工好的头巾送回来,同时再领一批回家加工。这样,她们既可以照看家里、田里,同时还能获得一笔丰厚的收入。
服务社的墙壁上,还挂着一件件不同款式的漂亮毛衣。原来,这也是社员们按照订单图纸织出来的,加工好之后都是供出口的产品。据了解,服务社在去年9月成立,目前已经承接了钉纽扣、加工头巾、绣鞋帮、织毛衣等多项业务,社员也由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了130多人。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农村妇女都是自己找上门加入服务社的。沈瑞华告诉笔者,自己10多年前就开始在家从事“小加工”,身边曾聚集了几十名心灵手巧的妇女,但是自己总是为下一个订单而发愁,而且各项加工费总是被拖欠,因为老板们习惯于一年结一次账。现在可好了,服务社的负责人专门去跑订单,还垫付资金确保每月发放工资,大家的积极性甭提有多高了。
除了万兴服务社,漕泾镇还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庭院加工点”。范玉辉就是其中一个加工点的负责人。几年前,她的丈夫出了车祸,两个孩子还在读书,形势迫使她开始了微型创业。她从承接包袋加工开始,其间,为了能有更好更新的编制样式,她们全家上网、看书和自行摸索,经过几年实践,编织的产品从原本单一的毛线加工发展为传统民间手工编织和符合现代高科技产业的编织,因而她们所接的订单数量、类型也得到了迅速拓展。2003年后,她的家庭年收入连续几年超过了5万元。
在该镇有关部门的引导下,“小作坊”一步步壮大起来,进而成了帮助农村妇女灵活就业的有效载体。范玉辉说,自己从附近招来了许多无业、失业妇女,和她一起开展制作包袋等小加工。为了帮助她们提高手艺,她和她的家人总是一起在现场给大家做示范。最热闹的时候,她带领的加工者达到200多人。她们都是清一色的40岁到50岁的妇女,以前她们只会在家干家务、农活,现在她们每月收入都有好几百元,手脚勤快的人每月报酬甚至可达1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