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立“创业、职业、产业”三“业”一体农民培训体系

产生日期:2007-03-12 02:34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信息上海3月9日电(记者李荣)上海农民培训体系已走出传统实用技术培训的单一“圈子”,着眼长远,与上海及长三角周边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逐步“生长”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及经营层为主的“创业层”、以职业化农业劳动者为主的“操作层”及以涉农延伸领域为主的“拓展层”这三个新兴培训层次,形成“创业、职业、产业”三“业”一体的农民培训体系,期望与沿海地区现代农业的发育发达过程构成“配套互动”的格局。

  --农业是产业 农民是职业

  据上海市农委社会发展处处长莫云华介绍,上海开展农民培训起步较早,初期也是以专业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为主。但随着上海农村就业结构的深刻变化、都市农业组织形态的根本转型,原有的培训框架已经“包不住”产业发展的外延和内涵。

  上海郊区现有农村劳动力250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为60万人。上海目前实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是“走向农民市民化”,也就是农村新生婴儿已全部“自动生成”为城镇居民户口,农村就学人口在学成毕业后基本也可转成城镇户口,中老年农村人口通过一定的历史阶段分步完成“户籍并轨”。从这个过程来看,上海农民的“身份概念”正在淡出,目前存在的务农农民兼业特征十分普遍的状况将是一个过渡形态,其未来走向一是就业转移,也就是根本转向二、三产业;二就是继续务农的农民走向职业化,也就是从事农业产业的劳动者。与之相应的就是农业产业组织形态也在发生变化,沪郊已有510家农业合作社,通过“单户联合”或者农用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形成农业规模经营实体。

  上海从去年开始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农民培训模式,向上开发农民的“创业培训”;向外开拓农民的“涉农延伸加工服务产业培训”;“中间一头”的专业技术培训向“职业化培训”转型。去年一年培训创业农民146人,其中95人取得农业产业化经营者(中级)资格证书;培训农业及涉农加工服务职业资格农民5447名;培训农业实用技术专业农民1.18万名。平均每位接受培训指导的专业农民辐射带动了周边10户以上农户,项目受益农户超过10万户。

  --“梯层”培训体系如何搭建

  上海建立市、区县、乡镇和村多级专业农民培训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分类型、有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农民培训,实行“择优选定培训机构,根据需求进村培训,农业部门负责监管、财政资金规范管理”的管理机制。区县农委组织实施培训,农业各行业做好专业指导工作,镇村配合做好培训组织和日常管理工作。上海市农业院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和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可以申请承担相应培训任务,但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即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备承担农民培训必需的师资、教学设施设备等基本条件;熟悉农民教育培训特点,具有农民培训工作经验和较好的业绩;有组织教师和科技人员进村办班开展培训工作的能力;能够根据农时季节进村指导,随时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和技术服务。

  在具体的培训层次上:一是创业培训。创业农民是“骨干力量”,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园区、种养大户、农机大户中遴选生产经营带头人、管理层人员以及辐射力强的生产大户作为创业农民培训的对象。这一层次的培训主要以农业职业技能中农业产业化经营者中级或高级经营管理能力培训为主要内容,采用“1+X”的专业培训模式,“1”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者所必备的农业政策法规、市场营销、生产管理能力及相关计算机等方面的培训,“X”主要是体现个性的专业课程,由各行业和区县培训单位结合自身特点和需要设置,使之增强对农业生产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二是农业操作层培训。这在培训数量上“占大头”,主要是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由村、合作社和种养农场选择农业经营规模较大、有一定文化基础、年龄相对较轻的农民组成小班化教学,经登记注册,开展课堂辅导及现场指导培训。主要是围绕区域内主导产业和主导品种传授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技能和相关知识。

  三是涉农延伸领域培训。参加培训的主要是沪郊有农业户口的劳动者和参加小城镇保险的失地农民等,培训内容主要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综合服务站、农业企业、农业旅游、蔬菜园艺场、畜牧和水产养殖场、农机经营服务等农业服务类岗位的用人需求,确定培训内容。今年此项培训主要专业设置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认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植保员;动物疫病防治员;农机操作修理工、农机植保机械修理工;农家乐旅游管理人员和服务员等。每年集中面授培训时间为90学时,要有一定比例的职业资格证书和上岗证书培训项目,统一师资授课、统一教材、统一教学计划安排、统一考核、统一发证。

  --三层次培训有三层次的实效

  在创业农民培训上,关键是通过人的因素真正使农业作为市场产业发育壮大,让创业农民不仅自己致富,而且要形成辐射带动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自然成长步骤”。

  在专业操作型农民培训这一层面,关键是要在“无形”之中形成一种技术农民的氛围,为今后逐步形成农业职业准入标准及“门槛”打下基础。

  至于最新开发的涉农延伸层次的培训,已经在快速填补长期存在的岗位空白。近年来上海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但农业从业人员的规模化经营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市场运作不够规范,特别是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方面的相关人才不足,已成为合作社发展的软肋。上海对这些方面的在岗从业人员以及后备人员进行培训,使之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对农民进行培训的过程中,长期以来实行的“进村入户式”科技下乡模式有了新的动力。目前上海市、区县和乡镇有56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了农民技术指导员,在开展培训的同时还为农民提供了良种,推荐高效低毒农药和优良肥料。农科人员对农民的需求也有了更直接的了解,技术方向与农业发展实际“贴得更紧”。

  --下一步:加强监督、提升质量

  据上海市农委介绍,目前上海农民培训体系的基本“框架”已建立,下一步的着重之点是加强监督,提升质量。一是加强对培训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建立严格的资金使用制度,确保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专款专用,实施培训的单位不得截留项目专款。项目资金主要用于教师和技术人员的补贴和交通费;购买和编印培训教材费用、购买培训证书费用等方面,不得用于培训单位的基本建设和培训条件建设等开支,要在指定的专款专用科目中入账和支出。

  二是组建农民培训师资库和讲师团。组建市级农民培训讲师团,各区县也要相应建立讲师团和师资库。同时实施师资培训,提升师资水平。在师资配置上,可以通过市、区县、乡镇之间的师资调配、互助和流动,实现资源共享。

  三是规范运作流程和申报程序。崇明县已明确:农民培训对象原则上年龄必须在60周岁以下。60至65岁的必须是村队负责人或具有相当生产规模的农民,且数量不得超过本乡镇本专业的5%。生产规模的要求是水稻在5亩以上、蔬菜2亩以上、水产2亩以上、果树5亩以上。乡镇培训名单出来后,还要在各村村委会公示栏内进行公示。上海市农委规定,各类农民培训结束后,要进行完整的检查验收,可采取走访、电话抽查等多种方式核实培训工作的实际情况,重点检查学员参训情况、技能掌握情况、产业发展状况和学员反馈情况,并有相应的奖罚措施。

标签: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