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郊125万头存栏猪戴耳标

产生日期:2007-03-08 03:29      来源: 解放日报

  解放日报讯 (记者 黄勇娣 实习生 孙欣)日前,沪郊125万头存栏生猪全部戴上了一种新型耳标,耳标上的二维码成了每头猪的档案。今后,不管它们被运往哪儿,甚或成为一块块肉品,只要“读”一下二维码,猪的档案便一览无余。这样的新概念,源自上海刚启动的“动物标识溯源系统”。

  生猪档案早有尝试。最初,一批生猪出栏,必须携带一份“检疫证明”,表明这批猪上市前是健康的。近年,生猪开始佩戴耳标,先是一批猪用一个简单号码,主要反映猪的产地来源;接着,每头猪有了一个号码,但所含信息量较少,信息链也是断开的,较难追溯。去年,农业部启动“动物标识溯源系统”试点建设,不仅每头猪有了各自的号,所含信息也大为丰富,而且还能一路跟踪、全国联网、随时出单。

  现在,小猪断奶之后,兽医便为其戴上耳标,由此小猪开始拥有身份证。耳标有一元硬币大小,公扣与母扣合上后便不能取下。耳标上印的二维码,都是唯一的号码,背后联结着相应的数据库。小猪不断长大,数据库也渐渐扩充,包括养殖场情况、猪的品种、吃过哪些饲料、生过什么病、打过几次疫苗等信息。谁来录入信息?在规模养殖场里,有驻场兽医操作;而在普通农家,则由乡镇专职兽医上门服务。一旦发生疫情或出现中毒现象,就可追溯到源头,养殖者因此不得不严格自律。

  生猪出栏后,档案也一路跟随,再不会出现“调包”现象。市畜牧办有关人士介绍,目前本市订购的专门识读器即将到货,今后只要带上便携式打印机,不管在哪儿,要出具生猪的检验检疫证明,就可像出租车打印发票一样方便了。屠宰后怎么办?屠宰场的挂钩上也将安装芯片,生猪被宰杀后耳标上的信息就转移到了所在挂钩的芯片上。被分割成小包装肉品后,信息又延伸到一张张新打印出来的条形码上。这样,顾客买了小包装肉后,只要发现问题,就可通过条形码追溯到原来那头猪的信息,从而查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