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30多小时抢救受伤中华鲟

产生日期:2007-01-31 06:05      来源: 上海市农委办公室

    1月18日下午13时,一个在横沙岛南沿作业的渔民发现一条误入鳗苗网内的大型中华鲟(全长3.35米,体重约206公斤)。接到报告,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上海市渔政监督管理处、东海水产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立即组成临时抢救小组前往事发地。


    15时30分,临时抢救小组经紧急准备后,乘着中国渔政31006船从复兴岛码头出发。航行途中,抢救小组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根据渔民提供的中华鲟受伤情况拟定了救护方案。同时,电话通知已在现场的渔政人员紧急采购必需的药品。


    17时30分左右,抢救小组赶到发现中华鲟渔船停泊的崇明县横沙岛长桥码头,这时天色已暗,给救护带来不少困难。初步观察,该中华鲟正由最初发现的渔民用一条床单系在船舷一侧,露出的尾遭受严重外伤并伴有淤血,体外粘液层已遭严重破坏。经了解,该中华鲟曾出现过离水现象,呼吸微弱,对外界刺激无明显反应。如不抓紧抢救,病情将会进一步恶化。据此,抢救小组当即决定就地开展紧急抢救。20分钟后,抢救小组用另外租来一条渔船组成了一个临时抢救室。为防止油污影响水质,船舱内用彩条布进行了隔离,船上配备了增氧设施,并用水泵进行不间断的换水。


    抢救小组的专家穿上水裤,下到船舱对受伤的中华鲟进行紧急会诊,发现该中华鲟全身有大小外伤30多处,基本处于体能衰竭的半昏迷状态。抢救人员及时给中华鲟注射了ATP能量针,抗生素、维生素营养针剂,对伤口进行清淤、消毒,并涂上专用药膏。经过紧急处理后,中华鲟的状况有所好转,呼吸趋于平缓,对外界刺激有轻微反应。20时30分,抢救小组召开了第三次会议,拟定进一步的抢救方案,并将情况向有关方面作了汇报。同时,后方成立了抢救中华鲟的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给在一线的抢救小组进行各方面的协调和指导。此时受伤的中华鲟处于一级护理状态,渔政船员加强值班,确保渔政船及船上水电设施的正常运转;值班渔民对船舱的水进行不间断的更换;抢救小组人员两小时一班,每半小时对水温、溶解氧等指标进行测定,对中华鲟的呼吸频率、尾鳍摆动等体征指标进行观察记录。抢救小组的其他人员在渔政船的会议室内休息、待命。


    当夜,中华鲟的总体情况较稳定,稍有起色,呼吸频率最高时达一分种30次,尾鳍一分钟摆动4-5次。但随着补充能量的消耗,第二天凌晨中华鲟状况不稳,曾出现短时翻身的情况,抢救人员马上再进行能量补充,情况稍有好转。抢救小组分析在现场已难以进行更为有效的救护,应及时将中华鲟转移到有条件的救护场所。经与宝山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等多家单位联系,决定将中华鲟转至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设在嘉定区的中华鲟暂养基地进一步抢救。


    由于当天长江口区出现了能见度低于300米的大雾,船舶一时不能启航。抢救小组为减轻搬运中华鲟可能带来的伤害,联系上海渔业机械研究所等单位,赶制了一个长4米,宽2米,高1.5米的专用运输箱,确保运输过程中水体达1米,以减轻运输过程中的震荡。19日下午13时20分,中国渔政31006船护送载着中华鲟的渔船驶离长桥码头。16时左右,停靠外高桥的浦东环卫码头。17时左右,吊车、运输车、以及装载中华鲟的设备都抵达了码头。17时45分中华鲟被成功转入运输车内。19时20分,运输车将中华鲟运抵嘉定区的暂养基地。经过近一小时的前期准备,20时45分,受伤的中华鲟在多位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进入后期抢救池中,中华鲟在入池的一瞬间,绕池环游一圈。至此,所有参与抢救的人员那颗悬了30多小时的心才稍稍放下。


    目前,该中华鲟伤势已有所好转,由科研院校相关专家组成的技术小组正在对它进行进一步的抢救和护理。

标签: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