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餐桌捎来“健康”祝愿
产生日期:2006-12-31 04:37 来源: 解放日报
目前,市民对健康食品的消费需求渐旺,于是农产品纷纷叫卖起了“安全”概念。越来越多的生产者、流通者表示,愿意为此付出各种努力。但是,如何形成一股有序力量,筑起一道无懈可击的防护墙?
近日,上海市蔬菜、家禽、水产等6个农产品行业协会首次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的话题,力求为市民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希望,他们为市民餐桌捎来的,将不只是“健康”祝愿。
高档蔬菜,“回国”了
国外的高档蔬菜,正在悄然潜入上海。
不足50克的生菜,卖7元钱?这是事实。不久前,记者在奉贤区见识了它们的生长环境。据悉,投资者来自日本,移植了一套精细而洁净的生产模式。
每棵蔬菜都长在一个穴盆,盆里不是土壤,而是由树皮等配置而成的营养基质。这些蔬菜“饮用”的,都是经过净化的水。不少穴盆里还插了探头,通过一只“BP机”清晰显示温度,以供及时调控最合适的温度。穴盆上方,隔不多远还有一只黄板,原来是诱杀蚜虫等害虫的。据介绍,这里防虫基本都采用类似的环保手法。
这样的蔬菜,可直接入口。车间一角,工作人员正在一边清洗蔬菜,一边称重、装盒。他们还特地夹起几根蔬菜,请记者直接品尝,说是十分干净卫生。据了解,这些蔬菜目前主要进入高档宾馆、料理店等,被做成蔬菜色拉、凉拌蔬菜等。
国外的高档洁净蔬菜来了,而上海一些原来专供出口的高档蔬菜也开始回归了。
不久前,上海出现了一种叫“都市菜园”的无公害蔬菜连锁专卖店。目前已在全市的标准化菜场里开出了三四十家专卖店,明年更有望达到200家左右。因为都市菜园里的菜以“安全、放心、健康”为品牌特色,符合人们对蔬菜无公害、无农药残留的现实要求,所以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远近居民的欢迎。一些专柜开出不久日营业额就突破了7000元。
都市菜园的供货商,是上海星辉蔬菜有限公司。要知道,过去星辉只做蔬菜出口,但现在他们开始了内外销并举。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早在几年前,他们就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蔬菜生产的追溯体系,努力打造从田头生产基地到市民餐桌的全过程产业链,目前在都市菜园里卖的,个个都是“有名有姓”的,生产过程中的来龙去脉都“随身”记录着,部分产品如卷心菜、包心菜等,可直接食用,十分安全。
上海蔬菜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品牌蔬菜专卖店的推出,迎合了市民对消费绿色食品的需求,倡导了一种蔬菜消费的新理念,那就是像买衣服讲究品牌一样,蔬菜也可以跟着品牌走。
本市另一家大型蔬菜出口公司也表示,市民消费理念转变是个信号,目前他们也积极准备开拓国内市场。而此前,为了让市民吃上优质蔬菜,他们曾连续三年兼顾内销,但三年全部亏损,因为市民并不认可“优质优价”,而更喜爱逛马路菜场。
有关人士指出,目前上海市民的消费层次正在细分,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认可“优质优价”的高档蔬菜。星辉等企业,正是想在国内也闯出一条优质优价的道路来。
农产品“身份证”,多起来
消费者开始讲究健康消费。于是,生产商想方设法迎合需求,以表明自己产品的清白。农产品纷纷携带“身份证”上市,便是这种努力的体现。
不久前,多宝鱼遭遇“安全”危机。整个行业几乎为此瘫痪。但专家指出,对多宝鱼并不能一棍子打死。那些安全的多宝鱼,如何让消费者相信?于是,不少人提出,要给它们打上标识,如在鱼的尾巴上打环,或是在鱼的体内植入生物芯片等。据了解,最近首批进沪的多宝鱼,虽未植入芯片,但也随身带来了许多证件,如无公害产品证书、无公害产地认定证书、最新的产品检验报告等。
其实,早在几年前,本市便开始力推“身份证”农产品。来自南汇的阿强鸡蛋,便是率先尝试者。市民买了一盒阿强鸡蛋,就能看到盒内的小卡片,凭着卡片上的号码,市民便可以打电话或上网查询这些鸡蛋的身份,包括蛋鸡的情况、添加饲料的情况、产蛋的时间、养鸡工人是谁等信息,市民甚至还能通过网上视频看到鸡舍里的实际场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该公司还在市郊率先开发了一整套农产品身份网上查询系统。
这些有“身份”的农产品,备受市民的青睐。来自松江的一种“条码蔬菜”感受最深。目前,在浦东的易初莲花正大广场店蔬菜专柜边上的“食用农副产品信息查询平台”前,要查询蔬菜档案的消费者排起了队。一位顾大妈半信半疑地把蔬菜在机上扫了一下,显示屏上立刻显示了公司的名称、产地、采摘时间、谁种的及加工地等信息,特别是施多少化肥、农药都一目了然。顾大妈一下子放心了。令不少白领人士高兴的是,他们还能查询到某一种蔬菜的营养价值和烹饪方法。
据了解,这些条码蔬菜来自松江的一家绿秾蔬菜合作社。合作社的基地有2600多亩,合作基地近万亩,都属于有机和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基地位于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内的松江浦南现代农业园区。合作社采取种子、技术、肥料等“六统一”的标准化生产,配有专门的品质管控人员,并将田间管理的档案全部录入了电脑管理系统,目前已有28个蔬菜品种被列入了“条码蔬菜”范围。
当前,这些蔬菜已经进入家乐福、易初莲花、沃尔玛3家超市的30多个卖场销售。记者在浦东易初莲花正大广场店了解到,每天1吨多的蔬菜一般到下午3:00前就告售罄,不少市民为了买到放心蔬菜,往往要赶个早市。
但是,这些还都是生产者各自付出的努力,而且,那些“身份证”五花八门,每一家都不一样,到底该如何识别真假?这些“身份证”的含金量又如何?总有一天,理性的消费者会提出质疑。因此,有人提出,能否有权威部门推出一种制度,把这些农产品都纳入一个标准,只要一张“身份证”就能通行天下?
市场准入,拒绝“鱼目混珠”
已经有人开始借着消费者的信任,做一些“鱼目混珠”的事。比如消费者看好有机食品,有些商家就开始大打“有机”牌。何为有机食品?回答说是,不施农药就是有机的。有些产地还处于有机转换期,但早已开始叫卖起有机食品。
专家指出,有机食品不会很多,它今后也应该是稀缺的产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若“堆”成一个金字塔,无公害应是塔底部分,而有机则是塔尖部分。要知道,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都是需要经过有资质的部门进行专门认证,才可以使用相关标识,消费者应该认清标识,而不该仅仅听信口头叫卖。特别是有机食品,必须经过转换期,认证后才可称有机食品。有机食品,也并不是每个季节都有的。
这些现象说明,需要有一个市场准入机制,在食品进入市场之前设一道关卡,而不是让他们自由出入,良莠不齐。据悉,北京今年10月已经开始实行蔬菜的市场准入制度,对蔬菜进入北京市场提出了不少硬性规定。本市也在积极酝酿之中。据透露,水产行业已经开始进行市场准入的调研,多宝鱼有望成为本市水产准入的第一条鱼。目前,蔬菜行业的众多人士也在积极推动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也许,在2010年世博会之前,这些都将成为现实。
读者也许要问,市场准入到底会带来什么?上海蔬菜行业协会有关人士近日也提出了一个期许,那就是希望进入市场的蔬菜、水产等“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产品可召回”。也许,这有点太理想化,但应是一个努力方向。这位专家还提出,比如蔬菜市场目前大约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蔬菜批发市场,二是农贸市场,三是超市和伙食团购配送,也许同时实行市场准入情况太复杂,但是不妨先从超市和伙食团购的配送做起,然后再逐步推进。
有关专家还提出,其实本市已为市场准入的建立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首先,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是实行市场准入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本市已经制订了80多项农业标准,建立起了若干个国家级和市级标准化示范基地,比如南汇区就建立起了3个国家级水蜜桃、西甜瓜、鲜鸡蛋标准化基地,其中水蜜桃标准化示范基地已达4万亩,西甜瓜达4万亩,而鲜鸡蛋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也达到40万羽。
其次,农产品安全认证,为市场准入提供了依据。到今年年底,上海农产品质量认证中心已经认证了300多个农产品,比如“海丰”牌大米,就先后通过了上海市卫生优质安全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以及绿色食品认证,最近还获得了中国名牌农产品的称号。
此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也是推动市场准入制度建立的手段之一。比如,上海蔬菜集团旗下的几家大型蔬菜批发市场,目前初步建成“集团建有蔬菜豆制品检测中心,大市场建有检测室,配送企业建有安全检测点”,争取做到每车蔬菜都抽样检测,去年该集团在安全检测方面的投入就高达350万元,检测样本近26万个,今年的检测样本数目还将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