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率先将“减负办”变“增收办” 上海松江:制度创新促农民增收
产生日期:2006-11-07 02:42 来源: 解放日报
千方百计挖潜力,近年来松江农民增收进入快车道:前年,人均年收入达 7468元,成为松江历史上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一年。去年,人均年收入达 8392元,比上年增加 12.37%,增长幅度位列市郊之首。预计今年松江农民人均收入有望超过 9130元。
松江农民大幅度持续增收的奥秘何在?这与松江在全国率先将“减少农民负担办公室”改名为“增加农民收入办公室”似乎不无关系。因为名称一变,职能转型。“减负办”只是从存量中做减法,而“增收办”要千方百计找增量。两年多来,松江区“增收办”大兴调研之风,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促农民增收的良性工作机制。
找难点:突破瓶颈见效快
农民增收千头万绪,难点在哪儿,突破口又在哪儿?
了解民意,掌握实情,才有话语权。增收办深入农村大搞调查研究。 2004年以来,增收办组织各镇、街道和园区“增收小组”的工作人员,每年花两三个月,走访数万户农村家庭,到目前为止完成了“加快农民增收体系建设”、“松江农资涨价及影响情况”、“提高老年农民养老金”等 25项专题调研。调研中,一个个难点浮出水面。
纯农户增收难,首先进入视野。由于全家没有从事二、三产业和外出务工的劳动力,纯农户是农村中增收最困难的一个群体。到 2004年年底,松江共有 5114户纯农户。 2005年初,增收办向区政府提出了实施“零纯农户”的方案。该方案在松江区政府第 66次常务会议获得通过,其后该区出台《松江区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政策意见》等 30条政策措施,调动各方为纯农户“找岗位”、“跑岗位”、“挖岗位”的积极性。去年 9月 8日,松江在上海市郊率先实现零纯农户,纯农户家庭的人均年收入比上年增长 50%以上。
“接着,我们看到了农村 4050人员的就业难题。”增收办常务副主任徐磐石介绍,农村 4050人员由于年纪较大、缺乏技能,很难实现非农就业。
今年开始,松江区政府把“促进农村 4050人员就业”纳入了对各镇、街道和园区的考核之中。他们提出的许多难点和建议,都在政府的各项决策中得到了一一回应。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很难融入新型产业,该区加强对农民综合素质的培训,去年接受培训的农民达 5000人次。针对农村融资难问题,松江区成立了农业贷款信用担保中心,种植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最高可申请获得 2500万元的贷款……
松江还建立了全市第一家农民信息库,包括农民状况、新型农民培训、村级经济和土地承包经营 4个信息分库。松江区每个农户的信息都被网罗进来,这样不仅有利于找准难点和瓶颈,还可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可靠基础。
给实惠:农民托底有保障
增收办调研、建议,政府出台相关举措,农民充分感受到了实惠。
“镇保”这个新名词率先在松江广大农民中热起来。 2004年,该区 12.5909万名离土农民,享受城里人的“劳保待遇”,政府当年拿出 53亿元把他们全部纳入了镇保。对此,该区信访办的同志感受最深:之前,农民关于保障问题上访的情况最为集中,但 2004年以后这种情况消失了。
老年农民也更开心了。今年 4月,松江区正式出台政策,提高老年农民的养老金:原来每人每月 75元的养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 200元,有的镇还提高到 250元;同时放宽年龄限制,原来必须“ 65岁以上”,现在“女性 55岁、男性 60岁以上”就可领取。
为了减轻农民看病的负担,松江区将农民就医困难补助资金,由 250万元激增到 1650万元,并出台《改善松江区农民就医问题十大措施》,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免去农村卫生室 3.5元挂号费、诊疗费和出诊费。对此,农民深表欢迎。实施两个月,农村卫生室门诊量同比增长 16.22%。
松江区有关人士介绍,为增加农民保障性收入,松江还进一步完善对农村困难家庭的帮扶机制,社会救助资金目前已增加到每年 2500多万元。
促发展:挖掘产业新空间
今年上半年,曙光村 531户农户把 1683亩土地集中起来,成立了上海曙光粮食合作社有限公司。之后,第一茬西瓜喜获丰收,每亩利润 7000元左右,农业规模化经营初显成效。松江目前已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 63家, 70%以上的耕地实现了规模经营。
松江正在勾画“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美好蓝图。目的之一,是消除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培养农业产业工人,让农民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确保未来几年松江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按照“科学、生态、高效”的现代都市型农业要求,该区正在建设粮食高产优质示范基地、有机蔬菜研发示范基地、浦南盆花生产流通基地等三大基地。此外,松江区还着力建设现代都市农业三大体系:一是工业化生产体系,提高农业的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二是品牌质量认证体系,目前该区的规模基地、园艺场等正积极推广标准化种植和养殖技术,建立健全信息档案制度,开展无公害产品认证,上市前的食用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已经建成。三是销售物流体系。该区通过鼓励流通组织发展,包括行业协会、合作社的建设,使传统服务和现代物流相结合,使农民不再为农产品销售烦恼。如今年上半年,该区重点培育的“家绿”、“绿月”、“绿源”等蔬菜营销企业,已带动了 3100多户农户 1.5万多亩蔬菜瓜果的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