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改变农民的种田习惯

产生日期:2006-09-27 06:54      来源: 解放日报

    据悉,上海近日将召开农业科技创新会议,表彰一批杰出的农业科技人员和先进集体。这些追求科技创新的明星,为提升上海农业的科技水平作出了贡献。但是,还有另一批人为推广农业科技,在基层一直默默地奉献着。

  今年,崇明被国家农业部选为水稻“科技入户示范县”,目前若干名农技推广人员正活跃在村里田头,指导着广大农民改变传统习惯,学习科学种田,实现增产增收。他们注定无法成为科技创新的标兵,但却为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尽心尽力。在农民眼中,农技推广人员也是明星,值得我们关注。

  新式种田,靠短信?

  “因受稻飞虱大量回迁的影响,预计今年四代褐飞虱会大发生,请全体指导员做好防治指导工作……”

  8月底的一天,崇明县“科技入户”指导员朱德渊的手机里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同时收到短信的还有全县另外49名指导员。他们马上赶到各自结对农户田边,拿个小盆仔细检查稻飞虱的发生情况。

  今年,朱德渊总时不时接到科技短信。原来,这是县农技推广中心想出的新招,一年花几万元委托气象部门群发“科技短信”,在水稻生产的关键时期或遇突发事件,将有关技术要点和措施迅速通知各指导员,让他们及时通知各示范户,使农户在较短时间内及时掌握和了解信息,减少和避免在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短信的内容,是“科技入户”专家小组制订的。每次遇到难题、问题,专家小组的八九位成员都要坐到一起,拿出最后的方案后,再通知50名科技指导员,由每位指导员传授给20户示范户,每户示范户再辐射到周边20户农户。

  朱德渊给记者看了他手机中的一些科技短信:“目前正处于水稻浸种、催芽及落谷高峰期,望各指导员加强安全用药的指导,防止药害事故的发生。”“水稻科技入户工程第一次发放补贴内容和数量为:一般示范户每户发放BB肥100公斤,经济合作组织每户BB肥3吨……”他说,以往农民种田都各自凭经验,信息十分闭塞,采取短信群发指导种田,打通了农民的信息瓶颈,推动农民逐步走上标准化的科学种田之路。

  有一天,科技指导员钱宏飞出岛办事。在回崇明的路上,他收到了关于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科技短信,一到岛上他没有回家,而是马上赶到示范户家中,指导他们如何开展防治。结果,示范户及周边农户的水稻都未发生严重的虫害。

  朱德渊介绍,指导员们每周至少下乡两三次。如三星镇的指导员姚宝祥,每个双休日都要去科技示范户的田块进行指导。县农技推广中心周燕当了指导员后,每次都骑自行车从南门出发,到庙镇示范户家中进行踏田指导,一次来回至少需要5个小时。指导员施俭为了尽快熟悉各示范户和责任田的位置,还亲手绘了一张生动的地图。

  改变习惯,说难不难

  今年45岁的朱德渊,是崇明县农技推广中心的副主任,同时也是施耀全等两户种植大户的科技指导员,他负责的范围是6000亩水稻面积。他说,指导农户种田,改变传统的种田习惯,还发生了不少故事。

  施耀全种了4500亩水稻。9月2日,是星期六,朱德渊坐了1个多小时的车,来到陈家镇毛家桥村,察看施耀全家的水稻生长情况。施耀全不在家,可是他的稻田里却热闹异常,工人们正准备下田打药水。打什么药水?朱德渊十分奇怪。

  工人告诉他,现在是水稻抽穗“破口”期,按照老传统是要打一次药水的,因此“老板”出门前叮嘱他们,一定要抓紧时间“治虫”。朱德渊下田查看了一遍,并没有发现螟虫、飞虱的发生迹象,大面积打药水是十足浪费。于是,他让工人们停止打药水,可是工人们将信将疑。他又打电话给施耀全,后者比较信赖他,马上叫工人停止打药水。现在,每次到了用药、施肥的时候,施耀全都会先征询老朱的意见。

  以往农民种田,为了求得丰收,一个朴实的想法便是:往田里多撒种子。可是,每亩田里的苗多了,个体反倒长不好,会影响有效穗的数量,水稻产量因此降低了。农民从来没想到,水稻产量不高,原因是用种太多。农科人员通过实验提出,必须“小群体、壮个体”,降低每亩用种量,才能提高水稻抗性,实现丰产目标。经过朱德渊的指导,施耀全的4500亩“寒优湘晴”,每亩用种量由原来的3公斤降到了2.25公斤—2.5公斤。而其他农户种的常规水稻每亩用种量,也由原来的8.25公斤降到了5.5公斤—6.5公斤。

  去年,施耀全在稻田中普遍用了除草剂。但到了中后期,杂草又长出来了,他只好再聘请大批工人帮忙拔草。今年,根据田中“草相”,朱德渊实施了新的“除草配方”,在原有药剂中加了一种新药,使得除草效果大大提高,施耀全再也不用雇人拔草了。这样,他每亩就能节省50多元人工拔草费。

  朱德渊说,施耀全和周边农户的种田习惯,就这样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农业“全科医生”,抢手!

  朱德渊已做了20多年的农技推广工作者。他以前学的是植保,对除草、防病治虫十分熟悉,但在栽培、施肥等方面并不在行。这次做了“科技入户”的指导员后,为了方便农民,他虚心请教专家,并积极参加培训,逐步由原来的“专科医生”转为“全科医生”。

  水稻孕穗期,施耀全问朱德渊:“我是不是该施穗肥了,每亩10公斤够吗?”朱德渊知道,水稻生产后期应该少施肥为好,但是究竟应该施多少他并不清楚。于是,他去请教了县里的水稻栽培专家老龚。老龚告诉他,此时完全不必再施肥了,否则会造成减产。他将这个信息转告给施耀全,后者恍然大悟:去年,他狠狠地施了一次“穗肥”,结果产量却大大降低。

  去年,施耀全采取的是人工直播水稻,今年他买来插秧机尝试起了机插秧。可是,机插秧前,他在育苗环节遇到了问题,苗长得太稀,根本无法满足机插秧的要求。对此,朱德渊也束手无策。后来,他想到了向市农科院专家老曹求助。老曹为此专门赶到了崇明,对他们进行了一一指点:育苗的土里不要添加营养剂了,因为这里以前种的是花菜,土壤里营养原本十分丰富;种子在秧盘里播好后,必须在室内“堆闷”两天,然后再放到田里去……在指导农户的过程中,朱德渊也学到了新的知识。

  这样的农业“全科医生”,在农户中十分抢手。施耀全说,他明年还要增加1万亩水稻种植面积,希望“朱老师”能多带几名技术指导员常驻到他的农场来,他甚至愿意出高价聘请这些种田专家。但朱德渊笑着拒绝了:免费指导,我们愿意来,但高价聘请不敢当,因为我们并不是为了指导一家一户。看着示范户田里的水稻长势喜人,许多农户都争着明年也要当示范户,要知道,当初可并没有多少农户响应做示范户。

  施耀全推崇农业“全科医生”,是有理由的。他说,今年自己得到了不少实惠,比如采用新的“除草配方”,他一亩地就省下了70元左右的成本,4500亩稻田总共节省了30万元左右。从目前水稻的长势来看,每亩产量可提高100公斤左右,这样每亩产值起码能增加两三百元。这是什么概念?4500亩稻田,总产值可增加100万元左右呢。

  除此之外,作为“科技入户”示范户,施耀全还获得了县里不少补贴,比如种子补贴、新型肥料、手动喷雾器等。除了享受朱德渊手把手的指导,他也参加了各种水稻种植的专业培训,现在他自己也快成为半个专家了。他没有忘记指导别的农户,据悉今年周边农户普遍能增产10%左右。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