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品牌,做做“减法”如何

产生日期:2006-09-11 07:35      来源: 解放日报

    下个月,中国名牌农产品推进委员会将颁发一批中国名牌农产品证书。


  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也在积极申报过程中,4个农产品品牌进入“候选名单”,它们分别是“阿强牌”鲜鸡蛋、“练塘牌”茭白、“旭洋牌”豆腐和“心怡牌”花椰菜。


  上海怎会只有三四个品牌“竞选”中国名牌?要知道,上海农业品牌可不少,不久前还像雨后春笋般涌现,有时同类产品就能冒出上百个品牌来。但专家指出,“兵在精不在多”,集中精力做大一两个品牌才是明智之举。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上海的农产品品牌建设已开始不知不觉进入“减法”时代。

  名牌,少而精的品牌


  什么样的品牌农产品,才可能成为名牌农产品?记者十分好奇。


  名牌是有条件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这次中国名牌农产品推进委员会就设定了10多个候选条件:如申请中国名牌农产品的申请人,应具备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并有注册商标;产品有固定的生产基地,批量生产已满3年;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组织生产;产品知名度居国内同类产品前列,在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以及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中的任一认证等。


  这些条件,还只表明能够参评的资格而已。要成为名牌产品,还有许多无形的条件。而且,一个真正的名牌农产品并不是可以“评”出来的,而是广大消费者选择的结果。据了解,上海不少农产品在当地还算小有名气,但是问起市民来,他们能报出名的寥寥无几。


  名牌,注定是少而精的品牌。因为知名品牌的形成,决不像申请商标那么简单。据介绍,上海申报中国名牌农产品的几个品牌各有长处,它们都有着深厚的基础,有的甚至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艰苦创造和努力:


  如“心怡牌”花椰菜,来自崇明县。崇明是闻名全国的“花菜之乡”,全县花椰菜生产面积逾10万亩,年产量超过15万吨,中兴镇花椰菜生产基地还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命名为“无公害花椰菜标准化示范基地”,目前崇明花椰菜内销鲁、京、辽等20多个省市,外销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又如“练塘牌”茭白,来自青浦练塘镇。该镇种植茭白有多年传统,但近年来当地锐意创新,努力提高茭白生产的科技含量,不断做大这一传统产业。目前,练塘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茭白产区,每年种植1.8万亩次,产量4万吨,产值4000多万元。练塘农民先后研究、总结、完善了茭白的5项综合高产栽培技术。他们还在深加工上做文章,运用先进的真空低温包装技术,开发出各种规格的包装系列,此外还尝试推出练塘茭白切丝烘干小包装产品等。

  名牌,必须从量开始?


  上海农产品品牌建设,正在经历从培育“量”到培育“质”的过程。


  南汇曾经涌现过大量的瓜果品牌。几年前,当地西甜瓜种植面积就达到近10万亩,水蜜桃种植面积达6万亩,但当地农民几乎没有品牌意识。2002年,南汇第一次到市区举办农博会时,来参展的瓜果很少有商标、品牌、包装箱,有的果农甚至直接借用洗衣粉的包装纸箱。但到了第二届农博会,果农们开始纷纷申请商标,并注重起了个性化的包装,南汇瓜果的品牌越来越多,最多时达到了100多个。但现在,经过几年的品牌整合和市场选择,该区只剩下了几个颇有竞争力的瓜果品牌,比如绿妮、申凤、石笋、田博等。


  奉贤区的农业品牌也先从量开始。据介绍,当地农业品牌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产业品牌培育阶段,通过结构调整,他们共培育了珍禽、水产、蔬菜、林果等4大产业,绿奉、九汇、中华锦绣、海光等8个优势品牌;第二阶段是企业品牌引进阶段,引入了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品牌大山合、丰科、东海农场等,并由品牌带动形成水产、蔬菜、食用菌等若干个系列农业产业链。现在,该区进入了第三阶段,即农业品牌的整合阶段。


  由“量”开始的农业品牌成长注定不顺。专家介绍,上海农业品牌蓬勃发展之际,也同时暴露了不足之处:一是品牌不响。从目前情况看,虽然各区县涌现了不少知名品牌,但真正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不多。二是特色不显。传统农产品打品牌的较多,但就是做不大、做不久、做不强,有特点却形成不了特色,有产品却出不了精品,有招牌却叫不响名牌,缺乏市场竞争能力。三是合力不强。农业品牌资源完全可以共享,但受品牌无形资产等利益机制影响,政府和企业、农户间品牌共享难协调,品牌整合难度不小,名优农产品开发仍处在各自为政状况,同一产品品牌多、规模小,加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没有形成合力。


  由“量”开始的农业品牌,必须要想方设法做做“减法”了。

  品牌“大合唱”,怎么唱?


  如何解决品牌过多的问题?必须推动品牌整合。


  有关专家指出,具体方法有两种:首先是立足于企业和合作组织经济规模普遍偏小,发展时间普遍很短,一般不具备广告宣传投资能力的实际,一些地方可通过引导,制定产业标准,让本区域的企业共用品牌。另一种方法,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由政府重点扶持1—2家龙头企业,由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自身的规律建设品牌,通过竞争,大浪淘沙,优胜劣汰。


  但是在实践中,这两种办法都有些棘手。人们发现,区域内的企业共用一个品牌,会给品牌带来风险,因为不少企业往往不注意维护品牌,从而给品牌带来致命伤害。锦绣黄桃是奉贤的特色农产品,其商标注册于1999年,为一家集体企业所有,后来连同商标一起经过了转制,转制后商标所有人实际并不种植,也不收购、更无加工能力,只是把印有“中华锦绣”商标包装卖给农户赚取利润,这必定会伤害原本前景良好的品牌。“浦优”牌,也是浦东新区推动整合的一个农业品牌,它涵盖了众多的浦东本土优质农产品,但目前它的处境也颇为尴尬。另外,业内人士指出,让众多品牌自然淘汰,其实也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会挫伤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品牌的自然淘汰无法阻挡,目前市郊各地更注重有意识扶持和引导。采取的手段,主要是提高现有农业品牌的规模和实力,促进农业品牌在“质”上的再发展。比如推进标准化建设,提升知名品牌创建的起点,如南汇花3年时间于最近建成了“国家级水蜜桃标准化生产基地”。又如实施规模化经营,提供知名品牌创建的基础。如青浦目前已形成草莓1万余亩、水产品10万余亩等规模化生产基地,这些为扩大主导产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强化权威认定,丰富知名品牌创建的内容。现在,市郊农产品正在纷纷争取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优质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ISO2000等质量认证,切实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


  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也是推动品牌整合和保护的办法。专家介绍,通过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可以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地方一种产品多个品牌的现象,纠正一些地方存在的无论是谁、不管产品质量怎样,都可以随意买到印着同样地产品牌字样的包装箱的问题。但有关方面必须严格管理,从统一制订使用规则、统一制订质量标准、统一使用许可合同、统一使用商标标识着手,规范各经营单位正确使用证明商标,严防“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维护广大经营者的利益。

标签: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