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0017号提案的答复

产生日期:2023-06-25 16:01      来源: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民革界别提出的关于《关于上海探索和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上海农业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及本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求,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推动产学研用加强联合协作,通过共建平台、共担项目、共同培育人才,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目前,本市共有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及农业农村部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平台100余个,“十三五”期间累计承担各类科技研发项目2000余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0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00余件,审认定相关品种200余个,形成国家、地方标准150余项。市农业农村委、市财政局共同设立的农业科技专项资金,每年持续稳定安排超过2亿元市级财政资金,支持各类科研研发与应用主体参与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转化,在种质资源创新、生态循环、智能设施、农业机械、农产品安全营养与保鲜加工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上海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已先后启动了12个技术体系建设,每个体系每轮建设周期为5年,为各相关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此外,本市以青年农场主、农业经理人为重点,通过构建“技能提升+学历提高+职称评定”全方位的职业成长通道,拓宽高素质农民发展路径,有30余名获评中级及以上农业类技术职称,有16位农业行业首席技师获得上海市首席技师荣誉称号。全市选派389名科技特派员到基层推广适用技术,覆盖9个涉农区45个镇,已成为推动产业兴旺的重要力量。通过多年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目前上海郊区奶牛、生猪良种率达到100%,水稻和蔬菜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水稻机械种植率达到92.4%,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综合指标达到96%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率位居全国前列。

然而对照农业强国建设要求、上海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求和上海超大城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对标国内外都市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上海农业科技还存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农业科研与推广衔接不畅、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不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脱节等问题。根据您的建议,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优化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支持国家级和省部级涉农创新平台建设,推进重点农业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建设,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建协同创新平台。鼓励涉农科研力量组建科技创新创业联盟,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联合创新。支持浦东、崇明、金山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金山、松江、崇明等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奉贤农业科创谷建设,吸引、聚集、孵化一批种质资源研发、农业投入品研发、智能装备研发、数字化技术服务、社会化服务等农业科技研发与服务企业,强化研发应用和一二三产融合,打造一批科研成果集中示范展示基地,形成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的标杆和高地。

二是构建新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统筹全市农业科研财政专项资金,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创新团队+项目经理制(PI制)”的科研管理模式,实现有组织科研与自主原始创新相结合。采用揭榜挂帅、赛马等新的项目组织形式,激发项目组织实施活力。继续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发挥上海金融资本优势,探索以政府资金投入带动社会资本投入的模式,完善配套政策,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的结合,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三是加快集聚培养一批农业科技人才。以国家、市级人才工程和专项为抓手,加大种源农业、生态农业、数字农业、装备农业等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国内外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力度。依托平台增进人才之间的交流,通过申报项目等方式加强人才的培养。鼓励平台采用更积极更灵活的方式引进、培育、使用、管理人才。按照全市人才工作部署与要求,开展“东方英才计划--乡村振兴人才”计划,加强科技后备人才培养,助力青年科技人才参与国家“青年千人计划”等项目,设立本市农业科技人才培育项目。完善以产业链价值提升为导向的农业科技人才机制,科学设置农业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破四唯”“立新标”,引导科研人员将个人兴趣和国家需求、产业需要相结合,激发创新创业人才的活力。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原则,以培育质量效果提升为关键,以选育用一体化培育为路径,持续大力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3年5月15日

标签:

分享到:

字体:

相关文章